從吃開始探索東南亞
平日蕭條的街廓,每逢周末便湧入不可計數的人潮,許多在週中歇業的店家也開門迎客,這兒不再是幽靈船傳說籠罩的廢墟,因著廣場前的小金字塔,它甚至在移工之間有了個祕密代稱「畢拉密」(即pyramid的諧音)。
即便連泰文、印尼文、越南文、菲律賓文都無法分辨也無妨,從食物切入最容易,曾經當過房仲的王瑞閔發現,若想和人拉近距離,那就從吃或談論吃開始吧。
這裡數量最龐大的小吃餐館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一廣百貨內多是越南與泰國餐廳,以及少數的菲律賓餐廳,主要位在一樓與三樓,印尼由於穆斯林眾多,嚴守清真戒律,為了避免食物被汙染,多開在廣場的外圍。
「我不僅喜歡植物,也喜歡吃下它們。」王瑞閔說,「吃過每一家,每家都吃過一桌」的他,帶我們逐一認識到,除了印尼沙嗲、越南河粉、泰國打拋肉與冬蔭功以外的神奇滋味。
從植物開始一步步認識東南亞食物,確實是個好辦法。爪哇牛肉湯(Rawon)黑色的湯汁,原來是源自於印尼黑果;淺綠色的斑斕丸子,顏色來自於斑蘭葉,表層灑上新鮮椰蓉,裡頭是流質的椰漿;五彩繽紛的哈囉哈囉冰,色彩由新鮮的紫山藥、亞答子、香蕉、椰果組成;還有如假包換以真正的打拋葉炒成的打拋豬;以及色澤亮麗的越南煎餅(Bánh xèo),薑黃讓餅皮染上了鮮黃色,裡頭除了夾了豆芽菜,還有紫蘇、越南薄荷等你我所不熟悉的香草……
但可別因此以為,這是與東南亞蔬果的初相遇。就像司空見慣的空心菜,也是道地的南洋種,只是栽植日久,早已融入了你我的生活。許多台灣農民引以為豪的經濟作物,通通都來自熱帶,好比芒果,原產於印度,經由荷蘭人從印尼爪哇帶來;蓮霧也是,原產自馬來西亞與印尼,會稱之為「蓮霧」,也是翻譯自馬來文「Jambu」。
了解愈多,愈不敢故步自封。原來,在政府喊出南向口號以前,台灣與東南亞的文化融合,早就悄然展開!所以,邀請各位跨出熟悉、擁抱多元,找個機會到東協廣場,來一趟舌尖上的冒險。
除了菜攤上的一般生鮮蔬菜,百貨超市內也有許多食材,圖是氣味特殊的臭豆。
除了菜攤上的一般生鮮蔬菜,百貨超市內也有許多食材, 圖為胭脂樹子,是常用的天然染色劑。
東協廣場見證商機的起起落落,在移工 移民的支持下重獲新生。
每到周末就人聲鼎沸的小吃店,除了用餐,常附設卡拉OK,讓人高歌一曲。
在東協廣場可嚐到原汁原味的東南亞菜,圖中是真正使用打拋葉的打拋豬,是道地的泰菜。
在東協廣場可嚐到原汁原味的東南亞菜,圖中為加了椰糖的炒豬肉粿條,是道地的泰菜。
夾雜在傳統青草店中的東南亞商店,為沉寂的街景增添了不一樣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