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台北市政府斥資2億元將老舊圓環拆除後重建,同時引進具有特色的美食業者進駐,但是始終無法帶來人潮,生意未見起色。市府去年底即著手計畫收回,與攤商提前解約,7月2日正式打烊收攤,未來建成圓環將轉型成美食推廣中心。近百年的夜市熄燈,走入歷史。
圓環結束當晚,許多本地及外來的民眾,不約而同齊聚一堂,最後再回味一次圓環的美食小吃。圓環老店「順發號蚵仔煎」老闆感慨地說,改建後的圓環動線不良、空氣悶熱,無法吸引顧客,不得已忍痛離開,但未來如有機會,他們一定會回來。
在圓環結束營業前,台北市長馬英九曾前往向攤商致意,他承認改建圓環是市政「做得比較不好的地方」,舊市場改建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他會找專業的顧問公司,重新評估建成圓環未來的走向,年底前將舉辦2場大型美食展,希望能吸引人潮回流。台北市議員陳玉梅特別製作「戀戀圓環」網站,向各界廣徵文章、照片、影像等資訊,讓大家一起來書寫圓環的歷史。
凡是生長在台北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知道「圓環」的大名,到過台北的外地人,對圓環也不陌生,它是台北市庶民生活的飲食中心。
建成圓環係日人統治時,移植歐美城市規劃的範型,仿巴洛克古典形式、圖案規劃設計下的產物,其形成背景與西門、東門等早期的圓環並無太大的差異。而建成圓環由昔日的公園、午後市集,演變成為日後人潮擁擠的小吃夜市,則是拜其特殊環境之賜。
建成圓環面積達1963平方公尺,被南京西路、重慶北路、天水路、寧夏路團團圍住。1935年,台北發生大地震,建成圓環權充避難空地;震災後周圍開始興建2層樓建築物,居民日漸增加,日人在該地劃出一個大圓圈,四周栽種七里香,中間植有榕樹,當時人們稱為「圓公園」,裡面還設有石凳,供人們乘涼、下棋及小孩嬉戲。
之後,有一水果攤(一說蝦仔麵販)至樹下設攤販賣,逐漸形成露天攤販區,日本政府曾多次取締,但人潮不減反而增加,最後日人遂與攤販協議組織了「台北行商組合圓環夜市場」,營業時間從下午5點到12點,並以搖鈴為訊號,成為一個合法的夜市。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規定夜間不准點燈,夜市活動大受限制,不復往日的繁榮。接著,又把圓環掘成2個大儲水池和一圈圈的防空壕,圓環變成了荒涼之地。直到日本戰敗投降,攤販才重回舊地,拆洞填池,再設露天攤位;一排排的攤販重新在圓環站了起來,燈火亮如白晝。炎夏季節,去那裡閒逛看熱鬧吃東西的人,將夜市擠得水洩不通。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圓環小販隨四周建築增加而擴散到重慶北路兩旁設攤。之後並將馬路舖上柏油、搭起攤位,與南京西路、保安街、歸綏街等附近商店、小吃攤形成「圓環商圈」,內容以飲食、服飾百貨、家庭用品為主。1950年代至70年代,圓環繁榮盛況與龍山寺齊名,號稱「南有龍山寺,北有圓環 」。
1980年代,隨著都市更新,台北市發展重心逐漸轉移到東區,加上士林、公館等夜市興起,圓環夜市規模縮小,商業功能及活動強度日漸萎縮,繁華不再,最後由市府接手規劃重建。沒想到這個由名建築師李祖原設計、被寄予厚望的重建計劃,卻因為沒有聽取在地攤商和客人的意見,空有現代化外觀而失去了「古早味」,終至黯然收攤,讓文史學者大感痛心,也讓民眾悵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