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土壤,就了解風土
「生物亦是影響土壤生成的因素之一」,許正一說。在台灣這座島嶼上,除了土壤多樣性外,匯集了至少四個民族在此生活,各民族對土壤的利用方式都不一樣,如漢人帶來水田的農作方式,又如桃園的埤塘文化等。
「風土是一個地方的土地氣候所孕育出來的文化跟習性。」台灣島內最年長的土壤推估是林口台地,形成時間差不多在80萬年前。因為年代久遠,土壤中的養分多淋洗流失,只剩下紅色的氧化鐵,把土壤染紅,土質也偏酸,「這土壤也是把台灣推向世界的因素之一」,許正一語帶神秘地說,台灣茶聞名世界,與土壤大有關係。他細數台灣著名紅土台地,從林口到桃園新竹,昔日都是茶產區,八卦台地有松柏長青茶,東部的舞鶴有阿薩姆紅茶,鹿野高台從日治時期就是茶的生產基地。「因為茶樹喜歡酸性的土壤,台地地勢較高,雲霧帶適合茶葉生長,這是茶葉跟土壤連結,很具代表性的台灣文化案例。」
「了解土壤,就能知道地方的風土文化。」許正一舉台中大甲有名的藺草編織,當地的土壤屬鹽鹼性的旱地,利於藺草生長,先民取來編織,形成了大甲的風土,還曾是台灣特產品出口的第三位。今日人稱嘉南平原是台灣的穀倉,但昔日這地區的土壤被稱為「看天田」土壤,雖然有豐富的礦物質,但是天然水源不足,土地難以翻動,只能期待上天落雨,著實是「看天吃飯」的區域。這旱地條件只有需水量低的牧草長得好,因此台南的新營、柳營、林鳳營是台灣酪農業最密集的區域,當地所產的鮮奶「林鳳營」是昔日高價的品牌亦是如此得名。
直到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開鑿了「嘉南大圳」,提供了豐沛的灌溉水源,改變了當地土壤的性質,才讓嘉南平原成為台灣的穀倉,「八田與一其實想改善的是當地特殊的土壤。」許正一說。
不同的土壤成就不同的人文風景。台灣文學史上,蕭麗虹的小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寫的是嘉義布袋的故事,當地的土質鹽化,屬旱境土,先民引來海水,砌成鹽田,書中主角貞觀和大信談戀愛的場所就在鹽田,月亮投影在那一格格的鹽田上,而有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麗形容。
從土壤學者的角度看世界,不時有物外之趣。許正一看法國網球公開賽,不論球技,他反倒思考,在少有紅土的溫帶地區,要蓋設紅土球場,那一定所費不貲;舉一反三,日本群島屬火山岩地形,大家記憶深刻,台灣的Kano曾經登上的甲子園球場,火山灰的黑土剛好適地適所。若是觀看美國職棒,如果轉播點在佛羅里達,地屬亞熱帶氣候,球場就是紅色的,若往北到西雅圖,由於西雅圖是火山地帶,球場也都是黑色的。許正一為我們連結了土壤、文化與生活,知其所以然,才恍然土壤與我們的距離從來不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用土來燒磚、製陶,已有久遠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