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重生,在地文化新演繹
採煤、林業是過去南庄主要的經濟活動,現址中山路的十三間老街,是當時主要的交通幹道,也是南庄最熱鬧的街道,各式商家林立,木材行、打鐵店、理容院、雜貨店等,甚至還有計程車招呼站。繁華的榮景直到1963年葛樂禮颱風來襲,大水沖垮堤防,淹沒了中山路,居民及商家只好遷往中正路,而後來遷入中山路的人們以住宅為主,不再從事商業活動,中山路上的老街從此沒落。
直到最近鄉公所取得經費重整中山路老街,加上附近居民的支持與回鄉青年的投入,讓十三間老街又重新活絡了起來。有關「十三間」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比較常見的說法有二,其一是早年有位老翁閒來無事經過,隨意點指街道上的店家,數一數共有13間,因而得名。另一說法是老街上有13間房屋相連,當地居民便以此稱之。究竟何者為真,雖然已不可考,但口耳相傳的老街命名,讓十三間老街多了份親切感。
不同於桂花巷的蜿蜒小徑,寬敞的十三間老街店家密度不高,遊客較少,十分適合閒散漫步。走在十三間老街,會發現有些門牌造型不太一樣,木製的門牌上除了標示街道號碼,還畫有叉子、蛋糕、剪刀等圖案,代表這屋子在過去繁華時做的第一個生意。叉子加提袋代表雜貨店,八卦是命相館,剪刀梳子象徵理髮廳,蛋糕表示麵包店等,每塊門牌都各有玄機,讓人邊走邊發現,充滿樂趣。
十三間老街上的店家雖然不多,選擇在此開店的人,大多都充滿對在地文化的熱愛,隨意進入一家店,店主都有滿滿的故事與客人分享,客家人好客的精神表露無遺,「好客在一起」便是其中之一。
台三線上漸層耕作柑橘、 茶葉、水稻,組成帶有客 家傳統的景色,Valai農創 店為在地物產搭建舞台, 期望找回如牆上彩繪的美麗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