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尾端,涼爽的海風吹不散旅人的熱情遊興。下了開元港口,沿著環島公路一路向北,位於蘭嶼北端,島內6個部落中族語傳承、文化保留最好的朗島就在眼前。
不遠處的小屋裡,雜物、資料散落,一旁放著「952 VAZAY TAMO製刊社」熱騰騰剛出版的第3期雜誌。
《952 VAZAY TAMO》,這本由蘭嶼郵遞區號「952」與達悟族語「VAZAY TAMO」,代表「我們的事、我們的工作」組成刊名的雜誌,讓6位出生成長背景都不一樣的女生,聚集到了這座島上。
離島視野,傳遞蘭嶼心聲
忙了一天,平日還有工作的編輯成員趕忙來到工作室。「雜誌的構想是受到日本獨立媒體《離島經濟新聞》的啟發」,最先拋出創辦雜誌想法的《952 VAZAY TAMO》製刊社執行總監吳欣潔率先起了話題。
她解釋,這份介紹日本周遭島嶼大小事的新興刊物,最初在臉書、Twitter等平台推出後,廣受好評,甚至發展成紙本刊物。而台灣並沒有類似的媒體。吳欣潔認為,離島的蘭嶼有條件出版一本同類型的雜誌。去年冬天,她念頭一出,馬上獲得幾位朋友響應,並集結各自專長組成了《952 VAZAY TAMO》的固定班底。
扛起總編輯一職的呂思穎,在地方報刊《蘭嶼雙周刊》擔任記者、曾在設計公司工作的蕭祺真一手操刀雜誌的視覺風格;無師自通的張靈創作的插畫,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畫風為內容適時賦予了更豐富的生命;因為研究而到了蘭嶼的吳欣潔,撰稿之外還扛起雜誌對外統籌的角色;父親是文史工作者、母親是族語老師的那牧特,有更多機會接觸達悟族的傳統文化。
6個人裡,呂思穎、吳欣潔與林牧音來自台灣;而張靈、那牧特和蕭祺真則是從小在蘭嶼一塊兒長大的好朋友。一半來自台灣、一半是蘭嶼人的組合讓《952 VAZAY TAMO》同時具備了兩塊島嶼的視野。刊名的成形,就是相互共同激盪出的火花。
作為第一本為蘭嶼發聲的刊物,以達悟族語譯成的「VAZAY TAMO」的名稱提出後,毫無異議地獲得夥伴全數贊成,至於後來出現在名稱上的數字「952」,則歷經了一番激辯。吳欣潔認為,有了達悟族語作為刊名,風格、辨識度已經夠強烈,再添上一組數字並沒有特別的意義。但在多數的蘭嶼人心中,「952是一組與家鄉連結的數字」,那牧特說。
在只有一所高中的蘭嶼,多數人國中畢業後就必須離開家鄉外出求學工作。由於在外沒有固定住所,重要信函、文件都只得寄回蘭嶼老家。「當熟悉的『952』出現,代表有事必須與家鄉連絡。」那牧特說。「在台灣,郵遞區號不過是一組號碼,但在蘭嶼卻承載了許多外出子弟的生活記憶。」吳欣潔表示。
擺脫沉重,蘭嶼青年輕鬆看傳統
從刊名看來,似乎散發些許蘭嶼式的鄉愁,但幾位夥伴不要《952 VAZAY TAMO》是一本沉重的雜誌。「雜誌的組成,希望帶有1/3文化、1/3視野和1/3的趣味。」那牧特說,過往說起蘭嶼、說起傳統總是沉重,但文化的傳承可以不必如此,「我們嘗試用輕鬆的角度關心家鄉、認識傳統。」她說。
《952 VAZAY TAMO》今年2月出版的創刊號,沒有達悟族傳統常見的拼板舟、傳統圖騰,而是大膽採用鮮豔的紅色作為主視覺。細細一看,佔據了封面大半頁面的英文字母原來是達悟族語「si no ngaran mo」(意指,「你的名字是什麼?」),輔以島上年輕的臉孔映像,令人眼睛一亮。
充滿整本雜誌的年輕氣息也是編輯團隊寄予的定位:「傳遞蘭嶼年輕人的心聲。」那牧特解釋,最初的出發點是因為幾位朋友都是年輕人,自然從身邊熟悉的事情下手。細究之下,老一輩的長輩有人在乎、更年輕的小朋友也有人關注,兩者之間的年輕世代彷彿從中缺席,因而希望透過年輕的目光說出蘭嶼。
創刊號,「你的名字是什麼?」。《952 VAZAY TAMO》找來十多位年輕人回溯族名,蕭祺真表示,名字是人們初次見面介紹自己時說出的第一句話,但多數蘭嶼青年並不曉得族名的起源。因此,希望藉由名字的追尋作為年輕世代認識傳統的起點。
此前,外界關注的7-11便利超商進駐蘭嶼的議題,《952 VAZAY TAMO》則讓當地年輕人有了發聲的機會。那牧特表示,當7-11決定進駐消息一出,媒體上充斥大量新聞,外頭吵得沸沸揚揚,「但當地人怎麼說、怎麼想呢?卻沒有島上的聲音出現。」那牧特說。因此創刊號裡特別出現了〈關於小七進駐蘭嶼,我想說的是……〉,讓在地人自己表達想法。
翻開雜誌,全本主題不脫蘭嶼,調性內容偶有俏皮、偶有小人物的庶民日常,此外也有返鄉年輕人的故事。
以往因為工作機會缺乏,蘭嶼人必須外出求學。近年來隨著觀光興起,不少年輕人在旅遊旺季時回到島上工作,等到10月東北季風颳起,又紛紛回到台灣,直到下個春天到來才又回到蘭嶼。青年魚雁般的往返,讓蘭嶼一度出現有如曇花一現、短暫而有效期的「夏日戀曲」。那牧特曖昧笑著說起她觀察到的蘭嶼浪漫。
儘管外流現象一時無法扭轉,返鄉青年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島上出現的年輕臉孔越來越多。今年26歲的蕭祺真、那牧特與張靈在2013年前後決定回到蘭嶼。而在雜誌出現的人物「彌亞芬」、合作的寄售雜誌的店家「朵特咖啡」主人鄭郁文……,都是如她們一般決定回到蘭嶼部落的年輕人。
儘管標舉要以輕鬆、有趣的角度重新認識傳統,但喜愛蘭嶼的幾位成員沒少去關心島上需要嚴肅思考的議題。指指遠方的民宿,張靈說,後頭一帶的好幾棟屋宅都是這幾年蓋起的,原本每個部落的民宿不過四、五間,現在數量動輒上跳二十來間。
老一輩是受到開發首當其衝的一群人,對於地方快速發展的憂慮,表現在他們極力保留傳統文化的努力上;比起老一輩,青壯世代生活雖然改善許多,但依舊得辛苦工作的他們,態度變得務實;而少了上一代沉重包袱的年輕世代,反而更擔憂島嶼快速下發展的變化,「這幾年很多傳統都在流失。」張靈說。
如果不離開蘭嶼,就能在島上安居樂業,大家樂見其成,但是「為了追求生活,而本末倒置放任地方漫無目的地開發,真的好嗎?」這項提問,沒有答案。年輕人偶而相聚,吃喝玩樂閒談之餘,總是關心島上前景;至於發展與傳統的平衡點,大家還在找尋。
不怕風吹雨打,雜誌準時出刊
曾經有人問:「在離島辦一份刊物可能嗎?」3個有傻勁的台灣人加上3個熱愛家鄉的蘭嶼青年給了答案。
吳欣潔表示,起初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抱著好玩有趣的心態,作件有意義的事。出刊後,也僅靠著臉書平台介紹,並未多作宣傳。不料,首刷500份馬上銷售一空,只好趕緊加印雜誌,滿足民眾熱烈的詢問。
除了意外受到台灣讀者歡迎,《952 VAZAY TAMO》還喚起了蘭嶼居民的光榮感。那牧特表示,當地長年只有一份地方刊物《蘭嶼雙週刊》報導地方大小事。但《952 VAZAY TAMO》又新又潮的風格不但讓年輕朋友感到新鮮,「平常不閱讀的朋友,也都手捧著一本《952 VAZAY TAMO》,仔細翻閱。」就連她任教學校的小朋友,看到熟識的親人上了雜誌,都與有榮焉搶著向同學朋友宣傳,並搶著要當受訪者。
生活在台灣,出版一份刊物可能不難,但在蘭嶼,就算克服了「地利、人和」的因素,「天時」隨時能讓雜誌出不了刊。
平日6位夥伴各有工作、來自四面八方,「除了決定出刊那晚6人聚首,後來全員到齊的場景再也沒出現過。」吳欣潔說。幾次受訪留下的採訪畫面,也永遠少一人。儘管夥伴相互打趣說,「應該央請會畫圖的張靈替每位成員製作人形看板,以備不時之需。」這也道出《952 VAZAY TAMO》的編刊難度。
創刊階段,港口旁的便利商店、朋友經營的餐廳、路旁的小店,都曾是編輯成員討論的地點。沒有固定空間的不便,大夥兒還能靠著網路科技、線上作業解決。但天候往往成了雜誌準時發刊的最大挑戰。
對多數蘭嶼人來說,預定啟程的航班、船班因為氣候、風向不對臨時取消早已是家常便飯。生活裡處處看得見氣候帶來的不便。
7月時,編輯團隊正緊鑼密鼓撰稿、編排準備出刊,就遇上颱風來襲,全島斷水斷電;而在那幾天前,蘭嶼天氣不穩定連帶影響網路訊號,為了如期出刊,只好出動三台電腦同步上傳檔案,可能影響頻寬上傳速度的事情一律被禁止。「連玩遊戲、逛網路都不敢玩」,張靈說。順利進了印刷廠,每一期新出爐的《952 VAZAY TAMO》,還得經由陸、海、空三方運送,才能送到蘭嶼民眾的手上。
這群平常玩在一起、私交甚篤的好夥伴,有時討論編輯內容,說著說著,話鋒一偏,常常就岔了主題。但一進入工作話題,絲毫不見青澀與馬虎。出版3期下來,讓只能利用下班時候採訪撰稿的大家全都累翻了。「有人說,若要害一個人,就是叫他去辦雜誌,我們就是最好的寫照。」吳欣潔說。
近來,花蓮、高雄、台南等各地紛紛出現地方刊物,讓外地看到地方的能量。「但僅以『地方誌』的角度看待《952 VAZAY TAMO》,絕對不夠。」吳欣潔說。
《952 VAZAY TAMO》,對許多蘭嶼島上的年輕人,能喚起他們對家鄉文化的重視;對不了解蘭嶼傳統文化的台灣人,則是重新學習與認識蘭嶼傳統文化的開始。豐富的達悟族文化,讓這份蘭嶼年輕人的第一本雜誌,跨越地域空間、橫跨海峽,成了第一本為離島原住民族群發聲的媒體。
說起蘭嶼,除了碧海藍天、達悟族原住民文化, 出版3期的《952 VAZAY TAMO》從年輕人的目光出發, 輔以輕鬆筆觸、創意插圖,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也探討攸關島嶼的重要議題。
因為愛上蘭嶼,3個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加上3位從小在蘭嶼一塊長大 的好朋友,一同催生出蘭嶼第一本年輕人的雜誌。
看來海風徐徐、晴朗無雲的蘭嶼,氣候可能說變就變。 克服島上沒有印刷廠、氣候不穩定的難題, 《952 VAZAY TAMO》讓每期雜誌如期送到讀者手中。
蘭嶼天際露出魚白,返鄉青年達卡安已俐落撒 網捕魚,展開一天的開始。
隨著觀光業興起,許多青年趁著旅遊旺季 回到島上工作,更有不少年輕世代選擇定居蘭嶼, 為離島注入年輕氣息。
門前的飛魚、岸邊的拼板舟⋯⋯, 《952 VAZAY TAMO》每期六十多頁的內容, 讓認識蘭嶼傳統文化,不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