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八二三示範參觀團正式出擊,由專業導遊詳解戰地的過去與現在……」、「八二三○元、金門三天兩夜,兩人成行」……,這樣的旅遊廣告,是中華民國觀光事業有史以來不曾出現過的,如今隨意翻開報紙,竟處處可見。
遙想當年,因為有「古寧頭」大捷,才確保台澎金馬的安全。之後的「八二三砲戰」,在四十四天內,金門總共捱了四十七萬多發砲彈,創下世界紀錄。
如今軍政改成民治,解嚴、開放觀光、縣長民選、議會成立等一連串訊息顯示,金門將改頭換面。
外地人不知道的,是過去歲月在這個具有新風貌的金門島上,留下什麼足跡?
對許多人來說,過去的金門是一個無法與戰爭區分的島嶼。但是,戰爭帶給金門最珍貴的回憶,往往隱藏在十分平凡的面貌下。
古寧頭,一個扭轉台灣命運的地方,不過是一片平直的沙岸;太武山邊是吉星文、章傑與趙家驤三位少將,在八二三砲戰前夕殉難的地方,現在只有一個石碑安靜地立著;料羅灣,八位軍事記者的葬身之處,如今波濤依然洶湧。
這些地點或是沒有開放、或是無甚可觀,都還沒有成為新的觀光重點。但是有意尋找戰爭遺跡的遊客,或許不該錯過了李光前將軍廟。
李光前將軍廟在金門的西北方、西浦頭村旁,離市區約五公里路程,旁邊就是著名的一三二高地,有公車可到。和別的寺廟相比,它所處的位置似乎特別荒蕪,附近方圓一公里的範圍之內,除了少數幾畦花生田,幾乎就是一片黃土地,缺乏一般寺廟的熱鬧氣氛。
至於廟的本身也十分樸素,前後左右,面積不超過一個排球場。稍顯空盪的廟裡放著一張供桌,桌面上立著木製的牌位,牌位前是一個香爐,桌上的玻璃下壓著一張影印的剪報。除此之外,就再沒有可觀之處了。
與旁的廟不同的,是這所廟的塑像不在廟裡,而在廟前。塑像的人物也不是神像,而是一名軍人。他身著軍裝,目光炯炯有神,有一股英武之氣。下面標示的姓名「李光前」,也正是廟內牌位上與供桌玻璃下剪報的名字。
李光前是誰?根據軍史的記載,李光前出生於民國六年,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十六期。民國卅八年十月,當共軍由金門西北方的瓊林到西一點紅沙灘登陸時,他才卅二歲,是十二軍四十二團的上校團長,剛從汕頭抵達料羅灣。當時兵馬困頓,但由於防守海岸線的青年軍第二○一師,擋不住共軍攻勢,眼看金門就要失守,高魁元軍長立刻下令四十二團增援。
在友軍的共同努力下,四十二團最後終於克服對方強大的火力,成功地收復了一三二高地。但是擔任指揮官的李光前卻和無數的同袍與敵人一樣,永遠沒有再回到他所屬的部隊。
這場戰事的結果不但保住了金門,也保住了台灣,但是所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痛。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戰事結束後,許許多多官兵被就地掩埋,甚至曝屍荒野,連姓名也無從查考,使村民不敢在附近蓋房子。但即使如此,住在鄰近西浦頭的村民,還是經歷了一段奇特的遭遇。
他們經常在晚上聽見口令聲、皮靴聲、拉機槍聲,好像有許多軍人利用夜間操練。可是當居民們出外查看時,卻又看不到半個人影,只偶見半空中磷火飄盪,讓他們覺得心慌意亂。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久,居民們沒辦法,只好去王爺廟求助神明。一問之下,結果由乩童口中說出百餘個人名,其中第一個就是李光前。在那個時期,民眾和軍方的關係不如現在密切,民眾哪知道誰是李光前?也不曉得這些人名有什麼特別意思。
最後終於有人提到,既然聽見軍人操練的聲音,何不去問軍方。結果包括李光前在內的一百多個人名,都是在當時殉難的我軍軍官,姓名全符合。
當地居民心想,既然李光前將軍顯靈,何不蓋廟祭拜,或許他會保佑村民。於是就在村外蓋了一間像土地公廟般大小的廟。說也奇怪,廟蓋好之後就再也聽不到夜晚軍人操練的聲音了,而且居民去求神問卜的結果都很靈驗。於是民國六十五年,村民集資擴建廟宇,才有現在的規模。
這些直接或間接與戰爭相關的人事地物,如紀念館、陣地、戰役遺址等,都是目標較顯著,也是未來規劃成為「戰地國家紀念公園」的基本素材。
另外也有些和戰地相關的情景,雖不那麼明顯,遊客只要仔細觀察,還是可見到蛛絲馬跡。
走在郊外的小路,有時轉個彎,眼前出現一片樹林,林中各樹間綁著繩子,繩上繫滿了瓶瓶罐罐。這些都是警戒線,只要有人觸動繩子,瓶罐勢必相互撞擊而大聲作響,驚動警衛出來看個究竟。誤觸這些「瓶罐陣」還不太要緊,但若再加上「雷區」二字,可就千萬小心了。
提起「雷區」,遊客得特別注意,因為金門海岸線的布雷仍未清除。雖然沙灘迷人,最好還是只在馬路邊欣賞,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不要輕易進入。
另外在路旁的田園中央,常可見用沙袋圍成的小土堆,直徑約有十公尺,有些還特別標示著「地雷」兩個大字。那是在戰事和緩之後,軍方清理地雷後就暫時放置。但在雷區旁的菜園,就有農民種菜或花生,可見當地居民對這些事情早就習以為常。
除了「瓶罐陣」和「雷區」之外,比較有戰地味道的例子是反空降柱。
在金門郊外,只要是稍微平坦的田野上,隨處都可見到一根根白色水泥柱從土裡冒出。這些水泥柱每隔十公尺立著一根,總共有六千根。它們高三公尺,上面插著三條約十公分長的鐵絲,宛若一片石柱林,雖然有點礙眼,但因為整齊有致,倒像是刻意製作的圖案。
這景象不僅是台灣地區的民眾前所未見,連在國外也罕有所聞,怪不得成為遊客必提的問題。石柱林是在民國七十年左右,為了防止中共傘兵部隊的空降行動,而由當時的金門防衛部司令宋心濂將軍建議興築的。
多年來,因為中共傘兵部隊並未侵犯金門,這些反空降柱也未曾發揮其應有功能。雖然如此,它們也沒閒著,還被設計成了一種裝置藝術。
兩年前,有一位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的金門青年許鴻文,突發奇想地利用這些反空降柱設計了一種景觀裝置藝術。他在取得地主同意後,把一百根反空降柱裝飾成一百隻鮮黃色的蝴蝶,定名為「蝴蝶傘兵——反空降稻草人」,也算發揮了一些功能。
也曾有農民認為,反空降柱可以當爬藤類農作的支架,只不過沒有人真正拿來種葡萄或絲瓜。不過這些柱子有些是設在農民和百姓的土地上,解嚴以後,這些權益問題還沒解決。
在戰地情事之外,金門也有獨特的民俗景觀。
金門舊名「浯洲」,早在西元三百多年,在五胡亂華時期,就有中原人士避難到此。後經歷代開發,到明太祖洪武年間(約西元一千三百多年),江夏侯周德興為防倭寇侵擾,在島上構築城池,以「金門城」為名,此後金門才成為定稱。
明末,鄭成功曾到過金門後轉往台灣。金門入清版圖後,設有水師鎮營,成為海防據點之一。民國之後的抗日時期,金門曾淪陷,至卅四年才重回政府懷抱。
由於金門開發得早,留下不少歷史腳印。金門共有廿一處古蹟,分散在全島各處。其中「邱良功母節孝坊」是唯一的一級古蹟,就座落在鬧區金城後浦東街上。
這個節孝坊是清仁宗為了表彰邱志仁之妻,也就是平寇大將邱良功之母,在世時守節撫孤教子成名,於嘉慶年間設立。牌坊形制為四柱三間三重樓,用泉州白石及青草石建成,上掛聖旨牌,橫樑有雙龍搶珠,皆雕琢細緻。
文台寶塔是台灣地區民眾較少見的古蹟,這個以實心花崗岩疊成的五層高塔,是明朝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為了提供航海船隻有個明顯的地標而建,它位於金門西南邊,視野極好。這個已有六百年的古蹟,是金門歷代名塔中僅存者,在八二三砲戰期間未受絲毫損害。
其他古蹟有瓊林蔡氏祠堂、魁星樓、陳楨墓、浯江學院、振威第等,遍佈金門各地。
金門建築的特色,除了古厝、古蹟,就是風獅爺了。
風獅爺雖非金門特產,但在全金門一百五十三個村莊中,總共有六十二座風獅爺,至今還保存完整;密度之高,可媲美澎湖的石敢當。
為什麼金門會有風獅爺?主因是金門四面環海,經常受風肆虐,水土保持困難,農作收成因而欠佳。先民受風沙之苦,生活艱困,於是託付神獸之威猛,希望嚇阻八方邪魔,從此風獅爺即成金門民眾的守護神。
依據相關的文獻和實際的考證,約在三百年前(康熙廿二年),金門即出現風獅爺。最年輕的風獅爺,是在民國六十一年於昔果山村設立的。最小的只有廿二公分,最高的達三百八十公分。
金門的冬季多東北季風、夏季吹西南風,所以風獅爺的分佈多在東北和西南村落,祈風獅爺能發揮鎮風止煞的功能。其中又以位於東北角的金沙鎮最多,總共有卅九座。
風獅爺不只護衛村落,有的風獅爺立在廟前、有的立在水邊,更有的放在碉堡上或碉堡旁,也讓祂盡一份守衛之責。
在金門要看風獅爺並不難,只要繞環島北路走一遭,在路旁就可見到好幾座。再不然就到金沙鎮的村落走一遭,像陽宅(四座)或后水頭、沙美(皆為三座)等地,只要隨便問當地居民,就可找到風獅爺。
如果嫌麻煩,在街頭巷尾也可看到另一種藝品化的風獅爺。那是當地雕塑家王明宗調查全金門的風獅爺之後,選擇其中的八座為雛形,加上自己的創作,利用金門的陶土燒成可供擺飾的藝品風獅爺。由於作品質感佳,又富金門風味,不少政府機關首長或部隊長官大量訂購,當成饋贈訪賓的禮品。
位於金門金沙鎮山后村的民俗文化村,是一個著名的風景點。這個閩南式建築聚落形制完整、裝飾優美。
民俗文化村是王姓家族的同宗聚落,興建這片宅第的是富商王國珍、王敬祥父子,他們一如金門的旅外僑民,早年在外經商,飛黃騰達後仍念著金門的老家。為了回饋族人,就營建這個由十八棟二進大厝所組成的古厝群,供王氏族人居住。
古厝群的興建共花了廿五年,在清光緒廿六年(西元一九○○年)完工,全村共分三列,依山坡而築。各厝都以石材為基座,配上紅色磚瓦、福杉樑木,成為主結構。屋頂則馬背、燕尾交錯,各屋立面的木石雕刻精細,交趾陶栩栩如生,充分表露出閩南建築的特色。
由於古厝年久失修,又有王氏族人的後代居住,民國六十八年曾加以整修,另增築圍牆、牌坊,並定名為「金門民俗文化村」。
除文化村之外,由於金門人赴海外經商的僑民很多,事業有成後返鄉為地方盡力的更不在少數,所以在金門的村落裡,往往可以發現帶有西洋風味的建築物,如水頭村的「得月樓」,就是個中國傳統四合院和洋樓合壁的例子。
其實,信步走進某個村落逛逛,村裡閩南式建築保留得十分完整,多了一分生活化的趣味。有間民宅前會曬了許多件草綠服,原來是這戶人家,替附近駐軍包洗衣服;也可見到牆上,留著反共標語被塗掉的痕跡。
目前的金門,已有一些村落隨著解嚴開放,少部分人家將閩南式居屋改建高樓洋房。如果遊客在某個村落,見到一棟外表雪白的洋房,突兀地立在一群磚紅色的傳統建築中時,這是金門正在轉型的證明之一。
提起禮品就想到金門的高粱,自從金門酒廠不得出售酒品,以避免與民爭利之後,金門酒純而不辣口的陳年高粱就缺貨,使得酒價三級跳,尤其前一陣子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
那是因為自從金門酒廠不再自售酒品後,除了有菸酒牌照的經銷商固定配給之外,每個金門民眾也給固定的配額。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專做觀光客生意的店家,只好出較高的價錢向金門民眾收購,多了這些中間費用,市價必然只好向上爬升了。
以前九百元左右的陳年高粱,現在叫價將近二千元,而且價格很硬,買多想點打個折扣?門兒都沒有!你不買,自然有別人排隊要。
貢糖是金門另一項名產,它的主要原料是花生。因金門的砂質壤土,使種出的花生大而脆,油脂含量也高,做出來的貢糖自然特別好吃。
做貢糖之前先將花生炒熟、去膜、挑仁、磨粉,再與麥芽糖及特製砂糖混合,趁熱做成花生酥,最後包入花生粉壓平、切塊,即成好吃不膩不黏嘴的貢糖。
金門不像其他觀光地區那樣豔麗多彩,當它揭開了長期管制的神秘薄紗後,我們看到拙樸的原貌,而這在台灣地區已不復尋覓。面對即將而來的開發、觀光,金門人、投資者、遊客和政府,如何合力營造一種既能保持原樣,又能充分提供觀光需求的「有限度」開發?
有人說,可不要像前一陣子,大批的遊覽車業者一窩蜂引進車輛,使金門的遊覽車高達兩百多部。面對一天只有千餘位的遊客,業者最後只好原車送回台灣。有人說,要小心開放觀光後,旅館業擴張得太迅速,致使水準和價格參差不齊,市場大亂。
怕就怕:戰爭的砲火沒有使金門屈服;反而因開發帶來的破壞,卻使「海上仙洲」的美譽不再。
〔圖片說明〕
P.90
開放觀光以後,除了重要軍事據點,金門駐軍已不太干涉遊客行動,圖中遊客在慈堤旁海灘賞鳥。
P.90
(右)碰到雷區或用沙袋圍成的土堆,可千萬別靠近。
P.92
李光前將軍廟是重要風景點,遊客從李將軍的事蹟,可想像當年戰況之激烈。
P.93
畫家方向曾擔任古寧頭大捷俘虜大隊的大隊長,他依記憶繪製成這幅敵軍受降圖。
P.94
反空降柱立在原野中,是金門特有的景觀。
P.95
古厝人家替駐軍包洗衣服,就在自家門前掛起萬國旗曬乾。
P.96
夕陽下,人們在行道樹裡,不論是騎單車、開車或散步都十分過癮。
P.98
金門出產鮮蚵,不論是蚵仔湯、蚵仔捲或蚵仔麵線裡的蚵料,都很實在。
P.98
(右)高粱酒和紅磚牆古厝都是金門特色,只是很難將它們想像在一起。
P.99
要深入金門,才能看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景象。左圖中老人家擔的是祭拜神明的祭品。右圖是農民利用井水來種菜。
P.100
廢棄的碉堡旁正大興土木,這就是目前金門的最佳寫照。
(右)碰到雷區或用沙袋圍成的土堆,可千萬別靠近。(鄭元慶)
(鄭元慶)
李光前將軍廟是重要風景點,遊客從李將軍的事蹟,可想像當年戰況之激烈。
畫家方向曾擔任古寧頭大捷俘虜大隊的大隊長,他依記憶繪製成這幅敵軍受降圖。(鄭元慶)
(鄭元慶)
反空降柱立在原野中,是金門特有的景觀。(鄭元慶)
古厝人家替駐軍包洗衣服,就在自家門前掛起萬國旗曬乾。(鄭元慶)
(鄭元慶)
夕陽下,人們在行道樹裡,不論是騎單車、開車或散步都十分過癮。(鄭元慶)
(鄭元慶)
金門出產鮮蚵,不論是蚵仔湯、蚵仔卷或蚵仔麵線裡的蚵料,都很實在。(鄭元慶)
(右)高粱酒和紅磚牆古厝都是金門特色,只是很難將它們想像在一起。
要深入金門,才能看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景象。左圖中老人家擔的是祭拜神明的祭品。右圖是農民利用井水來種菜。(鄭元慶)
(鄭元慶)
(鄭元慶)
廢棄的碉堡旁正大興土木,這就是目前金門的最佳寫照。(鄭元慶)
(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