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別於高鐵、火車縱貫南北景致,便捷而快速的捷運在都會叢林裡快速穿梭。轉眼間,乘客就能從古蹟淡水紅毛城到熱鬧現代的東區商圈和台北101,從貓空茶鄉直至遼闊無盡的淡水出海口,無礙地在山海、新舊間穿梭。
「每個城市的都市傳說,故事背景總是在地鐵發生。」文化部政務次長楊子葆表示。熙熙攘攘,聚集人潮的地鐵往往也是故事的起點,讓光怪陸離的鄉野奇譚得以發生。
曾任職巴黎公共運輸局工程師的楊子葆憶起每年都舉辦的傳統活動。他說,每每在3月31日夜半,一等收班,就和一群年輕工程師,將地鐵變成一座大型遊樂場,恣意地將所有的站名調換。待天明,幾位工程師就好整以暇地潛伏在月台上,看著乘客一臉迷茫,以為錯過站點而後恍然大悟的神情,開心地欣賞獻給乘客們的「愚人節」大禮。
然而,年輕工程師的興高采烈,看在幾位資深前輩眼裡,如此的把戲根本不值一提。原來自1996年後,法國地鐵站台開始設有公共藝術,站名標誌不再是乘客判斷目的地的唯一標的。

捷運地鐵隱身地底,魔幻寫實的場景空間,常成為都市傳說的故事發生地。
有形的公共藝術 浸潤於無形的心靈
風格迥異的公共藝術、窗外的風光,都成為乘客分辨站別的文化座標。台北捷運開通至今逾20年,以褐、紅、綠、黃、藍等色,組成路線網連接台北市與新北市,各線更擁有獨自的特色。
台北捷運公共藝術作品中吸引最多人次駐足的是「台北101世貿站」的「相遇時刻」。
由新銳藝術家黃心健所設計的作品,以10x10矩陣組合成100塊立方體,採用早期車站內出現的「翻牌式時刻表」的機械裝置翻轉。每每翻動,就會看到由不同身分、年齡、性別、種族的臉部組成的臉孔,而後再一片片共同組合成一張人臉肖像,傳遞人們相遇那一刻情感的渲染。猶如作品說明中所寫:「旅客的行走,翻動了書頁,在人心中產生無限的、屬於台灣的相遇故事。」
作品一翻動,就有旅客好奇的站在作品前,期待欣賞每塊翻轉出來的新面孔,喚起自己與他人的相遇時刻。
位於同一條捷運線上,不到10分鐘便抵達有著「都市之肺」之稱的大安森林公園。大安森林公園站的公共藝術作品「大安—漫‧森‧活」,包括大安之花、秋葉旅人、春光乍現、四季等展現自然生活原味,去年曾入圍文化部第五屆公共藝術卓越獎。
曾獲建築師雜誌特別獎的捷運劍潭站以現代手法呈現龍舟造型,猶如吊橋的造型,讓人憶起早期士林吊橋的舊記憶,因造型獨特,去年也獲美國網站Thrillist公布為全球10大最酷車站之一。

捷運站裡的人們匆忙趕路,緊湊的步調讓人無暇作夢。
站點距離短 蛻變歷史悠長
探索捷運公共藝術就好像發現新事物般的快樂,站與站之間可以暢遊大台北地區。曾獲「不老文青獎」的自由作家水瓶子喜歡搭捷運,原因無它,就是「便捷」。
長期投入文化導覽的水瓶子。善於運用捷運規畫主題式行程,透過今昔地圖對比,鑑古知今。
對舊記憶的著迷,是水瓶子有感於小時候自由玩耍的信義區,下雨過後,拿著木板划水的景象、誘惑貓咪跳到水裡抓魚的那一幕,都已被一幢幢現代化建築取代。因此,今日更著眼於「老」事物,將有歷史記憶的老屋子、老店、傳統小吃等介紹給大眾,不希望生活記憶消失殆盡。
在城市間旅行,捷運從這裡到那兒,串連的不僅是二個點的距離,而是歷史與文化。足跡踏過許多城市的水瓶子,常漫無目的地在城市中散步,尋找那個熟悉卻陌生的味道,即使在台北也是如此,藉由捷運抵達一個地方,開始探尋這巷弄的身分,用感官揭開蛻變的面紗。
以「民權西路站」為例,舊稱「敕使街道」是今日的中山北路,從日據時代穿越美援時代,二戰後來訪的外賓,都曾在中山北路上昂揚,因此也稱為「外交大道」。隨著台美斷交,今日則是東南亞居民假日聚集慰藉鄉愁的地方,因而也帶來另一番景象。又名「婚紗街」的中山北路上婚紗店林立,楓香、樟樹高聳在人行道上,為充滿異國風味的中山北路妝點綠意,為幸福添色。

等待、出發,乘客搭上捷運,前往目的地。
新工具舊時光 盡攬山海丰姿
搭乘捷運對水瓶子而言,就像是進入一台時光機,藉由嶄新的交通工具,返回舊的歷史時光。淡水信義線是水瓶子最愛的捷運路線,乘坐時,腦海裡浮現的是過去淡水線鐵道的印象。
沿著捷運徒步到大同大學後方的撫順街41巷,看著捷運從地底下衝出來的那一剎那,就好像「飛啊、飛啊、小飛俠」。
水瓶子著有《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紅線)》,分享他的獨家散步路線圖。除紅線外,水瓶子也喜歡搭乘文湖線。
不同於多數捷運隱身地底,文湖線幾乎是高架設施,只有大直站和松山機場站是地下化,整條路線不僅可以到動物園,也能連接到貓空纜車。捷運準備進入「松山機場站」前,還能從窗內看到飛機起降,經過大湖公園時則能欣賞到聞名海外的錦帶橋。
5條主幹線、2條支線所共同組成的台北捷運,沿線景致,也成為楊子葆時常向國外訪賓推薦快速了解台北的行程。尤其貫穿大台北南北、全長23.2公里的淡水信義線,是他最愛搭乘的路線之一。
從台北車站出發,原本還在地底下的捷運一穿過民權西路站,便從黑暗的地底彷彿騰躍而出,來到平面高架,沿途有基隆河、淡水河的風光,來到關渡站後便是淡水河潮汐出海口,遠方也有觀音山,山海風光盡收眼底,心情舒坦。若有餘暇,楊子葆也推薦文湖線,穿梭在高樓大廈間的軌道,讓乘客的感受與觀賞景色皆不同,如大直摩天輪、台北松山機場、101大樓等。
翻開捷運史,捷運的問世,實是來自一幅漫畫插圖。當時英國城市塞車嚴重。為了嘲諷令人苦不堪言的塞車,英國漫畫家畫下一幅插畫,為了擺脫車潮,一個人被塞在噴射管中,按下按鈕,就宛如噴射彈般噴出,即刻飛越街道,抵達目的地。
有人看了哈哈大笑,嘲笑漫畫裡的異想天開,而工程師則把夢想化為現實,讓車軌飛上天、鑽進地,成就了如今的捷運系統。那幅「跳躍」的插圖景象,至今烙印在楊子葆的腦海,也成為他為捷運所下的關鍵詞。
「若說高鐵讓人充滿夢想,捷運空間則讓人們回到現實。」捷運站與站間不過近三分鐘的車程,讓忙碌的人們無暇作夢,緊湊的節奏,讓人才剛準備發夢,就得隨時下車,走入現實。

等待、出發,乘客搭上捷運,前往目的地。
捷運編織「移動的盛宴」
著有《世界經典捷運建築》、《捷運公共藝術拼圖》、《藝術進站:捷運公共藝術》等著作的楊子葆,談到捷運時,猶如勾起他埋在心底工程師的靈魂,而言談間卻充滿文人氣息的慢,反差極大。
他說,捷運是目的性最強的公共運輸工具,都是為了讓人們順利前往目的地。乘客們為了迅速前往,根本無暇停下腳步,感受周遭的一切。「從『使用』交通工具,我們應該開始進化到『享受』交通工具,在加速與減速間,感受不同節奏。」楊子葆說。
有感於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曾說「城市面貌變得比人心還快」,他建議應打開我們身體感官的每一細胞,盡可能欣賞。
川流不止的捷運車站,時刻都發生相遇的故事,使用這項新的交通工具,盡情穿梭在城市裡,浸潤在公共藝術殿堂內,遨遊於山海變化間,讓人們在短短數分鐘間創造屬於自己的「都市傳說」。

等待、出發,乘客搭上捷運,前往目的地。

等待、出發,乘客搭上捷運,前往目的地。

等待、出發,乘客搭上捷運,前往目的地。

人來人往的捷運車站,讓彼此相遇,留下美好記憶。

便捷而快速的捷運在城市叢林裡穿梭,沿途高樓林立。(林旻萱攝)

忙碌一天,捷運收班,城市的步調也漸漸緩了下來。(林旻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