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知識的交會
這個在林獻堂、呂赫若的私人日記裡多次被提及,讓他們留連忘返、大手筆購書的知識殿堂,甚至曾舉辦過郭雪湖、陳澄波等名家畫展的文藝聖地,在眾人的引頸期盼下終於重新開幕。
回到百年以前,創辦初時,中央書局的定位便不僅是一家單純的賣店,彼時的創辦人們提出了「中央俱樂部」的想法,包含書局在內,同時策劃了餐館、講堂、娛樂室等空間,而書局除了零售以外,也是一家出版社,不僅擁有出版事業,還發行過《南音》、《台灣文藝》等藝文雜誌。
時間拉到今日,重新開張的中央書局延續了當時的理想,空間上採取複合經營模式,一至三樓200坪的空間,除了精選的文史哲相關書籍展售,亦規劃了文創商品賣場、餐飲服務、閱讀區、讀者講堂等空間,也具備出版的功能,頗有今昔呼應之感。
「希望人們來到這裡,能以不同的面向去體驗『閱讀』。」副總監沈貞慧說明:「我們將中央書局的定位放在『不只是一間書店的書店』。過去的中央書局,是文人交流的場所,我們也期待這裡是一個交流平台,讓人與人、人與書、人與知識的交流,在這裡發生。」
在日治時代,書局的創辦人們因著意識到,在日本政府統治的大環境底下,不僅官方語言均以日語為主,台人受教育更屬不易,因此希望透過文藝啟蒙喚醒同為漢民族的社會大眾民族自覺的意識。
雖然時空背景早已物換星移,但對於本土文化、主體意識的啟發與認同,依舊是中央書局的重要經營主軸。團隊特別引進台中相關主題的書籍,並在一樓特別闢設「台中作家」專區,沈貞慧解釋:「我們這裡的『台中』,並不是現在六都的概念,而是沿用過去『台中州』的標準,涵蓋了中、彰、投三個地區。」包括從賴和、巫永福、廖玉蕙等古今作家的作品,都在入選範圍之內。
而秉持著五感體驗閱讀的想法,店內嘗試規畫由書籍文本延伸出的系列活動,好比由詹宏志率先起跑主持的「週三讀書會」,重新導讀經典文學小說;還有與餐點結合的「作家餐桌」,復刻文學書中描繪的滋味,或者將作家的手路菜端上桌,無非都是希望拉近人們與書本、與藝文之間的距離。
同時兼具出版社功能的中央書局,出版過葉榮鐘、洪炎秋等本土作家作品同時兼具出版社功能的中央書局,出版過葉榮鐘、洪炎秋等本土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