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日照充足,具有曬鹽的優勢條件,尤其是嘉義和台南。然而,當今「鹽分地帶」一詞,泛指台南鹽村佳里、學甲、西港、七股、將軍及北門,讓與台南僅一溪之隔的嘉義布袋,頗不服氣。
但在2002年台灣鹽田全面廢曬之後,布袋勇敢走出新「鹽」路,透過民間的力量,完成洲南鹽場的復曬,打造「文化鹽」生產基地,成為民眾進行「體驗之旅」必訪的鹽田。
鹽田帶頭點燈,其他農、漁業「無毒」生產的亮點陸續發光,在一群熱愛環境、善待土地的青年努力下,串起布袋之光。
「我會用心感受海水、土地、季風與陽光,將土地公的智慧放心中,作一個快樂『心』鹽工。」
赤腳踏上鹽田之前,六十幾位參加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興奮地跟著導覽媽媽,複誦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的誓詞。
布袋,舊稱布袋嘴,位在嘉義縣西南沿海,往南跨過八掌溪就是台南市。清朝以降,到2001年停止曬鹽,這裡一直是台灣重要的鹽場。

鹽工使用甕瓦鋪設瓦盤鹽田,作為曬鹽的蒸發池。
有鹽、無鹽,大家來作伙
台灣的曬鹽產業,始於荷西時期。164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現今台南地區試辦台灣第一座鹽田─瀨口鹽田。
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軍隊攻下台灣,另外開闢位於今台南市永康區的「洲仔尾鹽田」,以及位在今高雄市鹽埕區的「打狗鹽田」。
之後,經過來台漢人的開墾,確立了清代台灣六大鹽場,分別是「瀨北場」、「瀨南場」、「瀨東場」、「瀨西場」、「洲北場」,以及「洲南場」。
但因為海水暴潮或河川改道,有些鹽場必須遷徙、重新闢建。原址位在今台南市永康區的洲南鹽場,先是遷到現在的台南市七股區,最後才於1824年,落腳在嘉義布袋新厝仔至今。
台灣光復後,政府接收日本人留下的鹽田,重劃為鹿港、布袋、北門、七股、台南、高雄共六大鹽場。
其中,嘉義縣布袋鹽場占地1,800公頃,面積全國最大,包括洲南鹽場在內,範圍跨越布袋鎮、東石鄉與義竹鄉。
天日曬鹽是人力勞動的產業。1970年代以來,六大鹽場陸續廢曬。2002年5月,七股鹽場拉下大門之後,台灣355年的曬鹽產業,正式成為歷史。
布袋鹽場是在2001年廢曬。7年之後,布袋嘴文化協會發起洲南鹽場復曬,曬鹽的生命因此得以延續。

鹽田水池邊,常見白鷺鷥飛來作客。
在鹽田裡曬出文化
57年次的蔡炅樵是布袋子弟,大學畢業後,當了3年的報社記者,主跑嘉義沿海鄉鎮新聞期間,算是他第一次完整地認識故鄉。
離開報社後,他加入「布袋嘴文化工作室」。廢曬前,鄉親問他,「文化工作者能做什麼?」
「當時就是覺得無能為力,只能幫鹽田拍照、寫文章,哀悼兩下。」蔡炅樵自嘲當時「被逼著要有看法」,但實際卻拿不出任何辦法。
後來,布袋嘴文化協會成立,公益認養洲南鹽場,並向文建會提案,以產業營造與文化資產活化為宗旨,申請復曬。但荒廢6年的鹽田,已經地力枯竭、海水滲漏、土壤淡化,不具涵養的能力。為此,協會只好買來300公噸的粗鹽,撒回田裡,把土地「鹹回來」。
這時,對鄉親當年的提問,蔡炅樵有了更篤定的答案:把新生的洲南鹽場當作文化資產,在這裡生產「文化鹽」,而且要讓民眾參與,才有文化資產活化的價值。因此,洲南鹽場把曬鹽的要素:海水、土地、季風、陽光,以及最重要的「人」,視為鹽場的精神象徵。

搭乘觀光船出海,賞景兼買魚,體驗水上交易的樂趣。
鹽來如此
洲南鹽場自2011年起,開放戶外教學與遊憩,現已成布袋熱門的文化景點,去年就有將近3,000名小學生,來此勞動體驗。
跟著導覽媽媽走,每一位體驗者都會走過「大蒸發池」、「小蒸發池」、「結晶池」,看到鹽粒從無到有的產曬流程。在結晶池裡,也學老鹽工用耙子、竹畚箕等工具,採收粗鹽。
此外,也能看到鹽田結出外觀像薄玻璃一樣的鹽花,摘一片含在嘴裡,入口即化,散發出帶有淡淡香氣的爽口鹹味。
布袋嘴協會目前正朝社會企業轉型,希望自力更生,用販售鹽田產品的收入,來支持洲南鹽場永續經營。以「風和日粒」品牌為名,夏天的鹽花,以及冬天的霜鹽,都是洲南鹽場炙手可熱的產品。

黃昏的鹽田,推移的光線映出迷人色彩,景致靜好。
走一趟生態魚塭之旅
此外,鹽場也結合十幾位友善的小農,成立「布袋真食館」產品平台,並結合遊憩,推動產地小旅行,讓布袋小鎮的魅力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吃得到,也能讓民眾用心體會得到。
走進邱經堯與弟弟一起經營的魚塭,就能感到一種專屬於沿海小鎮生態產業的魅力。
邱家兄弟的魚塭位在南布袋濕地附近。這片一望無際的濕地,幾十年前是白茫茫的鹽田,現在每到秋冬候鳥季,都能看到黑面琵鷺前來度冬,景色十分秀麗。
魚塭占地30公頃、分隔成四十多個水池,四周是比人還高的雜草,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野」跟「粗獷」。
「最好的魚,就是自然野生,」邱經堯大方說出他的養魚秘訣。主要就是不投藥(無毒飼養),以及各類魚種混合養殖(生態飼養)。
飼養的經濟魚種包括虱目魚與白蝦,以及扮演「魚塭清道夫」角色的草魚、大頭鰱、鯽魚、豆仔魚等「工作魚種」。邱經堯說,大頭鰱會吃藻類,豆仔魚會在池底「收拾」無法被消化的飼料,在食物鏈裡扮演各自的角色,因此每個水池都是獨立的生態系。
因為不用藥,所以每一池都必須低密度養殖,為魚蝦創造更健康的環境,減少水產疾病傳染的機會;因為採用無毒養殖,從2000年起,供貨給推廣健康食材的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
布袋還有一種另類的「產地小旅行」,搭船出海、向海上的漁民購買「現捕現賣」的漁獲。

邱家兄弟打造生態魚塭,低密度養殖虱目魚和白蝦,定時撒網打撈水藻,藉此監測池內的養殖環境。
出海觀光兼買魚
布袋本身就是傳統的漁港,漁民除了從事海上養殖牡蠣與出海捕魚之外,近年也做起「觀光漁船」的生意,載客出海賞景、搶灘登島,以及海上漁獲買賣的服務。
一個四月天裡,六十多歲的老船長陳永春,把漁船緩緩駛離布袋漁港碼頭。船上三十幾名來自新竹的遊客,跟著卡拉OK唱著〈快樂的出航〉台語老歌。
陳永春以前也是職業討海人,這幾年半退休,幫兒子陳冠魁經營的「布袋港潮間帶」觀光漁筏開船。
自苗栗龍鳳港到嘉義外傘頂洲,已是農委會核定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陳永春說,出海後,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俗稱「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躍出海面。
陳永春解說時,把船駛近一艘正在收網的小漁船。有些遊客第一次目睹海上捕魚,對龍蝦、章魚等漁獲特別好奇,當下向漁民購買,然後交由觀光船上的廚師現場料理,招待同船旅客一起享用。
陳冠魁說,觀光船讓民眾在海上購買新鮮的漁獲,除了增加出海漁民的收入之外,最重要的是遊客體驗東南亞國家「水上人家」的風情。
因為臨海、曾經曬鹽,布袋長期給人漁鹽之村的印象。但是,當漁撈不再興盛、鹽業已成歷史的時候,布袋還剩下什麼?走一趟布袋,你會發現它新舊並存、豐富更勝以往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