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畫家傑克遜•帕洛克於1947年創始「不用畫筆作畫」技法後,世界美術產生劇變,繼抽象表現主義之後,新達達、普普藝術、歐普藝術、新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以至新表現主義、後現代藝術……,短短數年間,各種繪畫表現方式紛紛出籠。
在世界畫壇景觀丕變之際,台灣畫壇卻始終停留在獨宗印象派或野獸派的保守氛圍中。1956年,一個由師大藝術系學生所組成的「五月畫會」終於打破成規,不但以前衛之姿引領藝術潮流,對台灣畫壇邁入現代化更深具刺激與影響力。
半世紀來,五月畫會雖一度沈寂,它的創始成員卻堅守崗位、各自走出一片天,以色彩和結構著稱的郭東榮就是其一;而老畫家扣緊時代脈動創作的生猛精神,也歷經半世紀越戰越勇。
郭東榮,日治時期1927年生於嘉義,父親以製作服裝展示模特兒的模型為生,看父親為模型上色,讓他初識色彩的應用;就讀白川公學校(今大同國小)一年級時,教「習字」的老師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讓他對撇捺線條之美深深著迷;3年級時,導師今久留主帶來石膏狗模型讓學生寫生,郭東榮畫得最神似,導師將他的畫掛上黑板當眾誇讚,小小心靈大受鼓舞。
5年級時,來自日本四國的美術老師安西勘市,指導他水彩人物、靜物等基本技法,並督促他勤於寫生。當時準備升學的5、6年級生都要留校補習,老師卻規定他每天都要完成一幅水彩寫生再參加升學補習,兩年下來,獲得全校繪畫比賽第一獎,心中也隱隱浮現要成為畫家的夢想。
郭東榮與廖繼春(左)師生情誼深厚,1963年廖繼春赴日,郭東榮陪他參觀東京西洋美術館。
1940年,郭東榮考入5年制嘉義農林學校農科,隨著大東亞戰爭轉趨激烈,日人自1942年開始在台招募志願軍,青年學子則被發派為學生兵。郭東榮1945年畢業後,隨即被派至製造飛機燃料的嘉義溶劑廠,負責保護工場。
幾個月後戰爭結束,郭東榮短暫任職於嘉義農業試驗場,兩年後轉任母校嘉義農林,1950年從同事口中得知師範學院已成立藝術系(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便利用課餘苦讀,考上後,大一暑假就留在李石樵教授的畫室勤練素描,奠下扎實基礎。
對於近年流行「現代藝術不必學素描」的說法,郭東榮相當反對,他認為無論走抽象或寫實路線,素描的「基本功」絕不可偏廢。
在師院另一位影響他至深的是廖繼春教授。1954年3月,他出任廖繼春「雲和畫室」助教,不僅學到不拘泥古典派的浪漫畫風,師生共用夾板作畫,也在畫壇傳為美談。
當時社會物資匱乏,油畫布端靠進口,取得不易,為此,郭東榮經常用三夾板充當畫布。有回他剛完成一幅靜物,廖繼春也正好進畫室,一時找不到畫布,就利用他作畫的三夾板背面,畫了一幅〈師大秋天小路〉。郭東榮非常珍惜這幅「雙面畫」,無論是到小金門當兵或留學日本,都把它帶在身邊。
1954年,師院藝術系4年級全班到阿里山寫生,回校後展出寫生作品。他和郭豫倫(後娶台大才女林文月為妻)因未參加寫生無法參展,讓他深感遺憾,便向系裡申辦兩人畫展,雖未辦成,但聯展的念頭卻由此觸發。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1986年發射後73秒在空中爆炸,郭東榮選擇不規則的粗黑線條,表達起伏糾葛的心情,此系列作品被稱為「激動抽象」。圖為1986年所繪之〈宇宙探險的犧牲〉。
當時郭東榮已駐守「雲和畫室」,後來劉國松和郭豫倫也來同住,3人討論後決定邀請李芳枝加入,1956年在師大藝術系舉辦「4人聯合畫展」,郭東榮展出的抽象畫〈思〉,堪稱是台灣公開展出的首幅抽象畫。
據說全世界首幅抽象畫,是由俄國畫家康定斯基於1911年畫出;至於抽象畫在台灣,依郭東榮的說法,1953年日本水彩畫家荻野康兒來台為Pentel顏料公司作廣告宣傳時,現場示範了抽象畫創作,首開先端,此舉對台灣藝術青年影響甚大,荻野康兒可說是台灣抽象畫啟蒙者之一,加上當時留學法國巴黎的趙無極以抽象畫成名,1955至1960年間,台灣已有不少人開始嘗試抽象油畫。
「既然抽象畫已成世界畫壇主流,當然要嘗試創作,」郭東榮表示,抽象畫既能表達畫者內心的感受,又不容易被觀者輕易解讀,這種曖昧趣味,才是他選擇的主因。
4人聯展後,在廖繼春教授鼓勵下,郭東榮1956年成立畫會,以聯展成員為基礎,畫會名稱經李芳枝提議,效法當時法國「五月沙龍」的實驗精神,同時也期許成員每年5月定期開畫展,定名「五月畫會」,1957年另邀當年剛自師大畢業的陳景容與鄭瓊娟加入,在中山堂舉行第一屆「五月畫展」。
郭東榮回想創立畫會的初衷:「成立畫會,純粹為藝術,大家互相勉勵,秉持表現時代性與創新精神的共同信念。同時我們也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我們要開創出一條自己的路,一條屬於台灣現代繪畫的新路。」儘管每位成員風格不一,但大家都朝著共同的理想摸索前進,也約定都以油畫為主。
1962年他留學日本時,日本畫壇瀰漫在前衛現代主義之中,幾乎有「不畫抽象畫就不是畫家」趨勢,他特地寄回抽象水墨畫和被稱為「墨象」的抽象書法等資料給劉國松,在劉國松推動下,「抽象水墨」在台灣蔚為風潮。
畫壇前輩郭東榮,1956年發起「五月畫會」,以前衛之姿引領藝術潮流,對台灣畫壇影響深遠。
回顧當年,已擁有穩定教職的他居然偷偷報考師院藝術系,父母得知後十分反對,因為當時社會風氣保守,學藝術的人很難找出路,師院雖然免學費,但油畫顏料卻相當昂貴。郭東榮記得,他師院畢業後分發到台中二中任教,月薪410元,但小小一管顏料竟要價17元。
幸好在師院就學時,當時台北第一家美術社「學校美術社」老闆姜鏡泉愛才,先提供顏料給他,還讓他把畫作掛在店裡寄賣,賣出時再「抵繳」顏料費,讓他不必為顏料費傷神。此外他也積極參加校內外競賽,除證明自己的才華外,最大的誘因還是那些獎品——他最渴求的顏料。
1955年,郭東榮以總成績第一名畢業,同年以〈師大化妝舞會〉獲台陽美展「台陽獎」。郭東榮回想每年的3月25日美術節,全國大學美術系會共同舉辦化妝晚會,這幅畫中,聚光燈下戴著面具的兩人舞姿曼妙,圍在旁邊的二十幾個人物,或以面具遮臉,或彩繪變裝,讓人難以辨識真實面目,營造出詭秘的氛圍;一齣人生大戲看似正要上演,即連牆壁上的小丑臉譜也融入真真假假的化裝舞會中。
〈亂中的獨立精神〉╱2004。晚年定居台灣的郭東榮,藉抽象書法展現對台灣總統民選的關心。
師院畢業後郭東榮考上預官,在政工幹校受訓時,在一篇「思想調查」的文章中,耿直的他將內心對「228事件」、「白色恐怖」、「實施戒嚴」等的反感,以及眼見「戰敗國」日本已從戰後廢墟中積極建設,台灣卻停滯在內部權力鬥爭的不滿,在文章中一吐為快。
「一文賈禍」的結果,讓他成為首批「外放」的預官,被派駐到最前線——小金門黃厝。當時正逢1956年「624砲戰」,有一回,他從藏身的防空洞出來,看到剛才還在跟他說話的當地孩童被炸得只剩下半身,井水旁邊正在洗澡的士兵也通通中彈倒地,如此慘重的傷亡,第二天中央日報竟粉飾太平說:只死了兩頭牛!
滿地支離破碎的同袍殘骸,還讓他回想起陳澄波被槍決的那一刻。
與他同為嘉義人的知名畫家陳澄波,兩人住家相距不遠,「當時嘉義中正路附近有一條河溝,從公園流經郵局,再從我家後面向西流。母親曾說,陳澄波曾經從河溝對岸,畫我家緊鄰溝邊的廚房和伯母煮飯的情景。」
1947年發生228事件,自願當「和平使」為民請命的陳澄波,竟被冠上叛亂罪名,槍斃當天被載上大卡車遊街示眾,郭東榮隨著大批鄉人一路跟著卡車來到嘉義火車站,親眼看到陳澄波等人被處決並曝屍,對當時剛滿20歲,身處政權轉移、身分認同、國府政權的文化落差和語文轉換等調適期的他而言,震驚與衝擊終身難忘。
他記得1945年終戰時,看到前來接收台灣的「祖國」兵士衣衫襤褸、舉止粗鄙,和戰敗國日本兵的肅穆壯盛軍容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滿腔愛國情懷的他,還公開呼籲鄉親要節省開支,讓國軍能吃得飽、穿得好,不要被日本軍比下去。但此刻,他的祖國夢已隨槍聲乍響完全破滅。
畫壇前輩郭東榮,1956年發起「五月畫會」,以前衛之姿引領藝術潮流,對台灣畫壇影響深遠。
由於熟諳日文,郭東榮一直渴望能赴日留學,擴大藝術視野。1961年為了籌措費用,在鄉親林淇章醫師協助下,在家鄉舉辦個展,展出100幅油畫。當時的教員薪水每月僅新台幣500元左右,這次個展賣出22幅作品竟創下兩萬多元佳績,足見嘉義父老提攜家鄉子弟的心意。
1962年4月,郭東榮終於一償夙願乘船赴日,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
初抵日本,郭東榮經常流連各美術館,西方藝術大師的原作不僅開啟他的視野,也讓他體驗從畫冊上無法把握到的力度和內涵。豈料東京物價昂貴,半年內即盤纏用罄被迫輟學,就在前途茫茫之際,獲東京中華學校聘用,憑著正直的操守和工作能力,從教員一路升至教務主任,逐漸獲得董事會倚重。
有了穩定收入,讓他得以持續留學夢,1966年早稻田大學西洋美術史研究所畢業、1973年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油畫技法材料研究所畢業,先後獲兩個碩士學位。
就讀東京藝大時,郭東榮參與日本「迎賓館」的明治時代壁畫修復工作,日本畫師告訴他,顏料必須攪拌200次,才能塗上去,如果少於200次,顏料質地會不均勻,經不起時間考驗,容易龜裂脫落。日本畫師說完,隨即動手調了200次,足見日人作畫的嚴謹,及對顏料材質認識之深。
〈公害╱公益200年〉╱1976,郭東榮藉畫作為美國的歷史功過把脈。
留居日本時,郭東榮的畫題跟著時代走,擅於從生活取材,表現手法無拘無束。他認為一張畫的價值在於它的實質內涵,而不是形式上的抽象或具象,從事藝術工作者應多嘗試、多變化,「風格是自然形成的,絕不能勉強犧牲自我感受,去迎合時代需求。」
對於有些畫家一生只畫一種題材,郭東榮坦言,面對世局的變動,他不可能無動於衷,不管是韓戰、越戰,都對他產生極大衝擊,並渴望藉由畫筆表現出來。
例如1973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舉世振奮,但當時美國正深陷越戰泥淖,國內反戰浪潮四起,戰場上,美國大兵們因承受不了精神磨難,往往藉著施打毒品逃避現實,而美國民眾卻在世界霸主的光環下缺乏堅忍精神,以致越戰節節敗退。
同年,郭東榮以唯美構圖、豐富色彩,完成了200號巨幅油畫〈向阿波羅11號挑戰〉,細膩筆觸營造出男女擁吻的浪漫氛圍,但在讓人心神蕩漾的主圖右下角,登月小艇返航時的勇往直前,才是他想傳達的意念,他希望藉此警惕剛退出聯合國的台灣人民,不可奢華貪圖享樂,在國際局勢艱難時期,唯有努力才能安居樂業;左下角一群振翅高飛的飛鳥,則是他對台灣的祝福,也是對世界和平的期待。
〈小孩子的慾望〉╱1985,獲日本畫府日府展「日府賞」。
又如畫於1976年的〈公害╱公益200年〉,時值美國建國200年,也是日本田中首相接受美國洛磯航空公司5億日圓賄賂被判刑的一年,畫中代表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手中的書被一顆大花生所取代,胸前掛著一串小花生,每顆小花生代表100萬日圓的賄賂款;右下方的印地安人頭像,代表美國白人對少數民族的迫害,左下方則是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犧牲了數十萬無辜百姓,這一切都是「公害」。
另一方面,自由女神的花生項鍊墜飾,是愛迪生所發明的燈泡,右上角是登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對人類科技文明而言是「公益」,整幅畫採用陰鬱的墨綠色,為美國的歷史功過把脈定調。
〈師大化妝舞會〉╱1955,獲台陽美展「台陽獎」。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後73秒在空中爆炸,7位太空人當場犧牲,當時透過電視轉播目睹此事件的他,震撼、悲痛的情緒無法描繪,在〈宇宙探險的犧牲〉中,他選擇熟悉的書法,以不規則的粗黑線條表達起伏糾葛的心情,並以重複噴刷讓線條呈現濃淡變化,象徵太空梭爆炸時的濃煙密霧與火光。同年以相同手法畫出〈宇宙笑地球戰爭〉、〈兩個地球之夢〉等作品,被藝評家稱為「激動抽象」。
由於當年考取東京藝大研究所時,東京中華學校不肯放人,最後他只好允諾一旦取得學位後即返校服務。為了信守承諾,郭東榮長居日本,直到1989年退休,才返台任教於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991年重組已中斷二十多年的「五月畫會」,主辦「1960∼1990五月畫會紀念展」。
當初組畫會時,郭東榮的構想是,每年邀請師大美術系油畫表現最優秀的兩位應屆畢業生來參加,50年後就有100名特優的會員,必定是台灣最傑出的畫會。這樣的理想如今仍相差甚遠,但第一代成員都不負所託,在台灣藝壇扮演重要角色之際,他也期許新一代接續起「五月畫會」的動能。
1998年,郭東榮師法帕洛克不用畫筆作畫的技法,先用噴槍噴灑底層,之後擠出條狀顏料,讓各種色彩交織纏繞成一幅幅變化無窮的畫面,完成《硫磺山之戀》系列。
郭東榮(右)1956年在師大藝術系舉辦「4人聯合畫展」。
兩年後,台灣舉辦總統民選,他在《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系列中融入後現代「拼貼」手法,將候選人的照片及選舉相關文字黏貼在畫面上,並將頗具爭議性的論調書寫在畫上。台師大美術研究所前所長王哲雄評論此畫時表示:「配合線條纏繞的背景,締造台灣選舉的熱鬧、混亂和複雜的現象,也表現了郭東榮對時代議題的關心。」
2008年台灣政權再度移轉、2009年美國出現首位有色人種總統、南北極因溫室效應冰層快速融化崩解、聖嬰現象讓各國天災頻傳……,世局不斷變化、環境變得很糟、人心變得複雜,郭東榮祈禱世界能變好,於是畫出《世界在變》系列,以滴灑技法,將油彩在畫布上一層層滴落、相互交錯成無數個不規則小面積色塊或線條後,選擇性塗上顏料,再用刮刀滴灑黑色墨線。如此隨性的層層滴灑與著色,希望藉畫作所呈現的幻化美感,導引世人朝向美好世界的方向前進。
為求表現時代性與創新精神,郭東榮一再求變,畫作形式全無拘泥,有時抽象、有時具象,有時抽象與具象融合,甚至將東方文字與西方油畫結合,他堅持「美術要有符合時代精神的造形表現」,如同畢卡索,要不斷求新求變——創作、破壞、再創作。
自詡無法以「不變」為滿足的他,即使已屆83歲高齡,仍將持續透過畫作,傳達對世局的關懷與提醒,並以藝術調和、包容、轉化出恆久的真善美。
《世界在變》系列No.26:始自2009年的《世界在變》系列,師法美國波洛克不用畫筆的滴灑技法,隨性的層層滴灑與著色,讓色彩與線條變化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