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台灣竹藝之名
烈日當頭的夏日,我們乘著高鐵前往台南,預備前往竹子的重要產區。才從月台步行到大廳,就看到近期當紅的複合式餐廳「深緣及水」,店內的矮牆、隔板,包覆著綿密錯綜的竹材,在復古中帶有幾分優雅,似乎暗示著再來的采竹之鄉的旅程。
約20分鐘車程,一行人抵達龍崎。這兒的竹業發展甚早,可追溯到明清,因著獨特的丘陵地形與砂質土壤,適宜竹子生長,加上鄰近府城,讓早年龍崎、關廟便以竹產業因應興盛,主要供應台南府城所需的民生物資。
百竹園的主人、台南竹會理事長張永旺,已是竹藝世家的第五代傳人,笑說「從小竹子就是我們的噩夢」的他,不僅掌上的老繭、疤痕無數,指尖的關節也格外明顯。
當我們跟著張永旺穿梭在八甲大的園區,上百種竹子婆娑颯響,張永旺細數每種竹子的特性與觀察的結果,顯得一往情深。
見證過產業的興衰起落,張永旺對1960~1980年代竹產業鼎盛的榮景仍記憶猶新,竹編養活了許多家庭,也外銷賺取外匯,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直到石化產品的大舉入侵,舉例來說,在過去人拿竹子蓋房子、做家具,搭棚架和蚵架,甚至拿來造紙;現在不僅被塑膠家具取代,像是蚵架,為了增加浮力,也開始加入使用保麗龍,加上工資上漲等因素,再度衰退。
雖然沉寂多年,但近十年來,因環保意識的提升,竹材因著有機的優點重新被重視,產業才又有從谷底緩緩回升。幾年前LV登門拜訪,向張永旺洽談尋找合適作為精品包的竹提把原料,雖然合作未果,倒是點燃他復振竹藝的使命感。
雖然如今台灣的竹藝,終究得面對人工成本高的難題,但台灣的工藝精湛,仍遠勝中國與東南亞量產的產品,因此,甚至有歐洲設計師在完成設計圖以後,特別商請代客打樣。
張永旺說,竹編是一門需要反覆練習、不斷累積技術的工藝,基礎學得紮實,才能不斷變化,乃至創新,挑戰各式各樣的變化。
他率領著一群有志復興竹藝的子弟兵,朝高端客製化的訂作服務邁進,除了同樣發跡於那一帶的「深緣及水」,還有在小琉球的民宿「尊順祿」,以及長榮大學行政大樓等代表作。輕巧的竹篾經過藝師的巧手,以其柔韌的質地,交錯成網,從平面然後立體,以有別以往的形式,再度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知識與技術也能傳承不熄。
竹子最短三年即可成材,全株都能使用, 毫無浪費,被歐洲人譽為 「天堂來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