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參與,尋求最大公約數
溝通的過程中,當然不可缺少公眾的參與。
市政府除了舉辦工作坊,邀請市民實地參與田野調查,探訪城市的聲音。站體音樂第二波更廣向大眾徵件,徵選的官方網站也別出心裁,設計DIY小遊戲,民眾只要選取不同的旋律、節奏、聲音,就能隨性組合出你想像中的音樂。
站體音樂的徵件比賽受到熱烈迴響,共有來自12個國家地區,447件作品,為東門站、龍山寺站、松山機場站、象山站、小巨蛋站譜曲創作。
創作松山機場站音樂的張君慈,剛從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從小學鋼琴的她,平日喜歡以田野錄音記錄生活。她創作的「漫遊旅人」,以極簡的兩條聲線如海浪般一來一往,代表旅程的期待和過往記憶的對話,讓旅人彷彿被細霧環繞著,帶著一種想要飛翔的氛圍出發。
高敏倫參與過國內諸多電影配樂,也是許多音樂創作比賽的常勝軍。她覺得環境音樂像是香水或香氛的概念,沒有形體,卻可以默默地改變心情。她為象山站創作的樂音,就使用吉他、曼陀林等撥弦樂器,營造清脆的聲響。重複的音階,再加上堆疊跟減少的技法,讓站體充滿音樂芬多精。
在舊金山攻讀電影配樂的張詠橋,一改廟宇給人的莊重和寧靜感,以擅長的國樂嗩吶和鑼鼓,再刷上電貝斯的聲響,呈現廟埕的熱鬧與人山人海。大禾音樂總監林尚德,同時也是捷運站體音樂徵選計畫的主持人與評審委員,認為這件作品氣質高雅,不全然都是東方的特質,樂器使用得很巧妙,很有世界性。
創作小巨蛋站的音樂人馬一先,想呈現這區塊繁忙、朝氣的城市精神。選擇的素材是自己從站體內收錄的音效,如人聲、腳步聲、開關門、拍手等聲響,以節奏為主,拼貼的方式,組出的短曲,是五件優選作品中較不同的類型,也可讓通勤者快速捕捉當地特色。
東門站是音樂人文尹宸和許啟隆共同創作,以「熱鬧的市集」及「親切的人情味」為主軸,發想「戲遊東門」的情境。以國樂傳統的五聲音階為素材,文尹宸擅長的二胡在作品中戲鬧著,再輔以許啟隆豐富的配樂經驗,融合了西方交響樂,讓聲音更為飽滿。復古音樂與現代音色的交融,也象徵著台北都會新舊不斷交替的生氣。
除了自民間徵選作品外,聆聽各方使用者的意見,找到最大公約數,這才是公共參與的真義。以中和新蘆線進站音樂為例,當初音樂上線時,許多民眾撥打1999專線抗議,詭異、不舒服、奇怪、聽了心情不好、又不是天天在過萬聖節、有壓力等等的負評都出現在網上。計畫團隊除了請設計者微幅調整外,也都做好更換音樂的心理準備。但「這是件好事」,李明璁說,他喜見有七嘴八舌、批評的意見出現,這代表「大家開始留意,大家終於聽見,終於打開耳朵了,這才是我要做的事。」
打開耳朵,重新「聽見」
大費周章地將台北捷運的音景「再設計」,希望讓大眾把耳朵打開,重新「聽見」。但我們疑惑,聆聽不是先要安靜嗎?為什麼用加法,在環境中再製造聲音?「我的思考是先透過一定程度的加法,讓減法的需求可以浮現出來。」李明璁解釋。因為用舉牌、標語式的宣導減少噪音成效不彰,倒不如讓大眾重新打開耳朵,重新聆聽環境的聲響。
也因此,李明璁一再強調,環境音樂的重點是環境,讓音樂融入環境中,而非為環境做配樂。環境音樂要不打擾環境,但又具辨識的特性,環境音樂能使空間中眾多的聲響被收束下來,讓吵雜的空間趨於平靜,人的情緒也因之轉變。它與環境的關係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白話點講就是要讓人「聽見又聽不見」;但這又考驗著市府官方對有感施政的認知。
相較於視覺,聲音的改變更幽微且不易覺察,而環境音樂旨在融入環境,而非被突顯,也因此林尚德坦言:「這個計畫走得很前面。」在以看得見為宗旨的績效管考下,市政府大可把經費撥給看得到成效的計畫,比較容易得到掌聲,「但是如果現在不做,我們就更沒有機會到『那裏』。」林尚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