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寫故事
五官中,聽力是心情重要的平衡器。透過聲音,接收能釋放焦慮的天籟,品味滿溢喜悅的甘泉。頻率和振動像聲納探索,在心田間翻攪、升騰、鼓脹。聲音的故事,就在此油然而生。
自2004年「拾景人」系列創作計畫的合作開始,透過駐村、展覽、出版、錄像或小型演出等形式,發表駐地影音創作,2009年《村落,遺跡》、2011年《寶藏》、2012年《六堆影音風景》,展現對社區的關懷。因為接觸而了解,因為了解而有使命感。
2008年澎葉生和蔡宛璇共同成立「回看工作室」(Atelier Hui-Kan),以教學、展演、出版等型式,致力推廣聲音藝術,實踐對聲音的實驗研究。在2009到2010年間,「回看工作室」參與新竹縣的「藝術進入社區」計畫,開啟和社群的互動。計畫結束後,仍然保持延續性的合作關係。
2010年在「聽見桃山」計畫中,記錄部落裡隸屬於泰雅族的霞喀羅群 (Skaru’),Laysa’的吟唱。三年後,這位長老就辭世了,讓這段吟唱成為絕響。耆老的凋零,突顯族群文化瀕臨斷層的危機。
〈樂返姜屋大院〉(Beiguan Music at the House of Jiang)則是記錄新竹北埔客家聚落的故事。南坑村北管樂班,相隔40年後,再次回到姜家老屋。在這座孕育第一批北管樂人的典型客家院落裡,讓樂音再次在丘陵山谷間迴盪。象徵漂泊多年的遊子,重返家園,振興家業。荒廢多時的老屋,也在社區居民的關注下,找回昔日的地方記憶,老枝重現新芽。
2016年以〈來自Skaru’的吟唱〉、〈樂返姜屋大院〉、〈離島的離島〉創作參展,呼應第20屆澳洲雪梨雙年展的子題《消失大使》(Embassy of Disappearance)。澎葉生以三部記錄台灣珍貴原音的影片,受邀參與第20屆雪梨雙年展暨藝術家導覽講座,他用心保存聲音紀錄,讓時間流逝後,再次原音重現,代代傳承。
「我認為讓大家立即去分享關注,遠比封存的意義要大很多。」經歷過生態的滄海桑田、人世的瞬息萬變,在澎葉生的理想中,就是要讓大家欣賞最美的當下,學習愛護,懂得珍惜。「很多東西稍縱即逝,我覺得像被時間追著跑。」
澎葉生由法國來台後,就愛上妻子蔡宛璇的故鄉。 (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