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藝高,一隻筆養九口人
台南市美術館長林育淳導讀〈圓山附近〉;她說,圓山地標山丘與明治橋、農婦回眸凝望作物展現生動氣息、彩霞呈現天空景象,整體畫作展現審慎鋪陳的構思,「這是20歲的年輕人吸引人的特質所在」。這種將景物規律、細緻綿密地佈滿畫面、用色繁複卻很和諧的畫法,遂被稱為「雪湖派」,並引起仿效。
郭雪湖的另一代表作〈南街殷賑〉是畫大稻埕中元節慶繁榮的夢幻場景。林育淳說,原為兩層樓的建物在畫中「被增建」為三層樓,街景旗幟以台、日式對比,時計店(鐘錶行)與傳統的仙公卦等巧妙地融合傳統與現代,並藉色彩讓景深呈現律動感,觀者的視覺也跟著走進時光隧道。
1946年「正統國畫之爭」,讓台灣膠彩畫先鋒郭雪湖壓力大到遠赴日、美定居,直到80年代末期本土文化抬頭,才返台辦展。
「我覺得我父親一生很辛苦,膽子很大。」郭雪湖次子郭松年說,郭家曾因父親學畫而遭質疑「你們這家是不是要餓死了?」一家九口人的生計、國畫論戰的輿論,讓父親壓力大到咬爛筆桿、撕破上衣。縱然如此,郭雪湖仍不斷創新畫風,自認藝術之路是「下險棋、人生的大賭博」。
郭松年形容父親郭雪湖「藝高膽大」的作畫人生。(莊坤儒攝)
郭雪湖晚年作品〈石榴斑鳩〉,結合了水墨畫與東洋畫的技法。
郭雪湖成名作〈圓山附近〉,景物規律、細緻綿密地佈滿畫面、用色繁複卻很和諧,此種畫法被歸為「雪湖派」。(郭雪湖基金會授權,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