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界的文化交流
不只是許紘捷與林之淯,台北藝術大學從2014起擔任亞洲藝術院校聯盟理事主席,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各國進行教學與展演的交流。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今(2018)年初曾邀請柬埔寨金色年代藝術協會演出皮影戲與二弦說唱,台灣的柬籍新住民,還帶著香茅魚湯米線來慰勞表演工作者,有如異鄉的家人一般。
台灣戲曲學院則邀請榮念曾導演編導、主持《驚夢.天宮》工作坊,嘗試將傳統表演藝術進行跨地區、跨文化的對話與合作,今年10月並在台灣、香港等地演出。其中《天宮》舞作邀請柬埔寨的舞者Nget Rady,他專攻柬埔寨傳統面具舞中的猴角,與專攻京劇美猴王的老師張宇喬,各自教授古典高棉舞與傳統京劇,讓學生體會兩種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創新。
台灣戲曲學院從2016年開始邀請東南亞傳統表演藝術家,透過開設藝術工作坊與大師班的方式,與當代劇場作一個連結。教務長陳正熙說,師生透過文化交流的學習,接觸不同國家傳統的表演藝術,打破傳統與現代的隔閡,能夠在傳統技藝基礎上,尋求當代藝術發展的可能。
舞者Rady曾多次來台演出,他的舞蹈狂野靈動、舞態生風。此次教授台灣戲曲學院的學生跳猴舞,他希望透過探索身體的動能,還有發聲的練習,訓練學生有自信地站在舞台上。
他說:「雖然台灣與柬埔寨在政治制度、社會背景都不一樣,但透過藝術與音樂,是可以將每一個人的心都串連在一起。」
跨領域的交流,還有亞聯扶輪社與吳哥藝術學校合作「藝術創作計劃」。亞聯扶輪社首次贊助6,000元美金,由吳哥藝術學校美術老師幫台灣希望之芽在暹粒扶助的貧童上繪畫課,並聯袂於今年11月中旬在台灣舉行「聯合義賣」。
吳哥藝術學校是1992年由法國政府出資創立的非政府組織。秘書Vidana Kernem指出,吳哥藝術學校透過創設絲織與雕刻的職業訓練工作坊,協助當地低學歷18~25歲的失業青年,習得雕刻、紡織等傳統工藝的一技之長,並且提供工作機會,甚至讓他們可以回到自己家鄉工作。
「我們在訓練過程中,特別保留了高棉傳統的技藝,運用當地的石材,透過現代的設計與色彩,品質的管控,以時尚包裝傳統工藝,讓學員的成品,如精品般地精緻。」Vidana Kernem所說學員的作品,在暹粒與金邊的機場專賣店都可以買得到,也讓吳哥藝術學校有「社會企業的愛馬仕」之稱。
19世紀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地在原始森林中發現了宏偉驚人的吳哥窟。吳哥藝術學校也同時參與吳哥窟古蹟修建的工程,確實成功地展現了柬埔寨在新舊交融的時代中,以現代、創新的方式,扶貧自立,復興高棉的傳統工藝與藝術。或許透過文化的復甦、自覺的力量,假以時日,柬埔寨能重振其古文明的光榮。
林之淯(後排右3)自告奮勇到柬埔寨「永恆現代表演舞團」實習,隨團演出,並與團員合影。(林之淯提供)
吳哥藝術學校協助柬埔寨的失業青年,習得雕刻等傳統工藝的一技之長,並且提供他們工作機會。
吳哥藝術學校協助柬埔寨的失業青年,習得雕刻等傳統工藝的一技之長,並且提供他們工作機會。
只有教育能終止多年內戰造成貧病的循環,讓赤貧人自力。(林旻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