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文學太陽
台灣文學耆老葉石濤一生有兩個家,出生於日據時代台南市白金町(清朝時期為打銀街),葉老在大家族裡成長,是咬著金湯匙長大的小孩。不過葉老的命運卻相當坎坷,家族因為「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推動,從大地主淪落到一般的平民百姓。他在27歲那一年,因為參加讀書會被捕,最後判刑3年,讓他一度中斷文學創作。41歲因考上台南師專而辭去國小教職,全家人搬到高雄左營。
從此,他的一生橫跨兩個地域,只是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描繪40歲以前,在台南市發生的大小事。葉老後半生,卻都住在高雄左營勝利路老家,那棟中間鐵門老是無法拉下來的老房子,成為文學愛好者爭相前來朝拜的聖地,尤其高雄有一群追隨他的後輩(文學台灣基金會),奠定他文學大老的不朽形象。
在葉石濤過世後,他的新舊兩個家是否可改建為他個人的文學紀念館,讓人關切。他在台南市老家早已消失於歲月之中,高雄左營葉宅仍有家人居住,無法挪作他用。紀念館的落腳地點,最後有了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台南市政府找到了友愛街8-3號一棟老舊建築物,它是在1925年所興建的台南山林事務所,負責管理林產,1949年後,這裡由林務單位接管,負責當年高雄縣岡山、旗山等地林務。這棟建物落成的年代,以及外型的特色,與葉石濤的時代相仿,很符合他台灣文學耆老的重要位置。
2012年8月11日,在葉老過世將近四周年,台南市政府將當年的山林事務所,修建更名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展出作家葉石濤生平、作品與相關文物,成為文學大師的紀念館。
在館內二樓,館方很貼心將葉石濤臥躺的床及寫作的書桌,從左營運來,重現其生前故居的場景,將其布置成「葉石濤文學書房」、「葉石濤會客室」,在這裡彷若可見到經歷白色恐怖時代的他,正沉思台灣文學的昔日與遠景。
紀念館的一樓,展出葉石濤的手稿以及重要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葉老文學作品裡所呈現的「府城地景」。館方特別邀請學者研究他小說裡出現的地點(舊有地名),以及現今據點的改變,以今昔相映的方式,形成一條又一條的走讀路線,成為府城近年來最熱門的文學行旅。
走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葉石濤一生最重要的話語突在耳邊響起,像是對我們後輩的叮嚀:「沒有土地,哪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