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與觸的過程:不只是旁觀他人之痛
回到影像來看,黃亦晨的影像並不是像媒體獵奇地直接呈現受害者的狀況或遭遇的事件。而是藉由隔著一層模糊難辨的「介質」在觀看這些影像,比方說女性身影的負像或是對景觀施加的暴力痕跡等,都在在地干擾清楚影像,讓影像呈現某種不穩定的狀態。這種質感也替平面影像帶來「視覺觸感」,而這些「介質」恰恰讓影像避免傷痛照片容易帶給人「旁觀他人痛苦」的問題。
換言之,不同於新聞媒體因為不斷渲染再現痛苦的照片,反而容易會帶給觀者事不關己,甚至有「好險遇害的是他們不是我」的僥倖感。黃亦晨透過影像的「介質」干擾,讓我們回到加害/被害狀態的觸動過程,而不只是案發事件的結果。這樣的操作,也引導人進一步思考事件以及影像後面的結構問題。
在我看來,黃亦晨不只是想呈現女性所處的危險社會情境,或是單方面譴責親密關係中的男性暴力;更多是透過創作,凸顯親身參與調查事件中強烈體驗的「情感」。比方說對底片的暴力以及呈現施暴過程的痕跡,都讓觀者感受不安。有趣的是,最後聲音檔案區的非視覺話語,反而將人從深沉的黑暗深淵拉出,感到救贖與療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