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燭機先,落腳越南
「我兒子還沒出生時,我就已經在做鞋子囉。」來到胡志明市近郊、隸屬昶勇集團的麗庭酒店百忙之中撥空受訪的昶勇集團總裁袁濟凡,說起了異地打拚的點滴。
「會留在這裡,原來不在計畫之內。」袁濟凡說。1975年在台南起家,產品以鞋子橡膠中底、大底為主,客戶包括了Puma、Adidas等國際運動鞋品牌。因台灣腹地狹小、薪資水平較高,為尋求更好的獲利,讓他動了前往海外發展的念頭。
那是西進風風火火的年代。袁濟凡先後赴中國、印尼、泰國、柬埔寨等地考察,他說,當時的越南,並不是東協地區的首選,但一億可觀人口、平均年齡才30餘歲,廣闊的土地加上低廉的人工,文化又與台灣相近,各方因素加乘,讓他決定落腳在此。
初來乍到的1992年,當時的越南,連摩托車還不普及,機場前的二線道塞滿了腳踏車,偏鄉甚至沒有自來水,「整個平陽工業區,才一、兩家鞋廠。」夫妻倆白天上班,晚上聽錄音帶學越文。1994年,昶勇終於蓋起了越南的第一廠。
長駐越南,是許多台商生命中的美麗意外,在2007年來到越南的和鼎隆建築公司董事長、越南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簡智明亦如是說:「當時實在沒想到會留那麼久。」與其說是考量到越南未來的發展潛力,倒不如說,敏銳的商場直覺,讓他們在此找到大展身手的舞台。
簡智明娓娓細說從頭。從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身為建築師的他,在台灣時就曾與台塑集團合作高雄長庚醫院、嘉義長庚醫院、麥寮煉油廠等大型公共工程,當時跟隨台塑的布局來到越南。
因建築行業是特殊的產業,未開發的地方,反倒越具發展潛力。一度到上海尋求發展機會的簡智明,在越南找到了施展身手的空間。他將公司設立在台商雲集的南越,迎上南向的熱潮,陸續承接過台塑、建大、興采、震興等台灣企業的廠房、商辦的建案。
赴越來到第16年,目前公司也累積超過180個工程案,並發展成200名員工及3,000人施工隊的規模。因應近年北部地區的發展需求,北越的海防市設立了分公司。不可諱言,隨著越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競爭壓力也增加,「但如今,我們也已經站穩了腳步。」簡智明說得相當自信。
早期赴越台商多以製造業為多,勞力密集,員工人數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