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靠努力展現
自小受到天才的褒揚,金希文卻認知「天才是長時間的努力,是承受痛苦的能力。」他把一切的榮耀歸諸信仰的神,「人的能力不足,唯有倚靠上帝的幫助,信仰是我永不止息的動能。」
「我每天最少都要花8到9個小時作曲。」沉浸在工作室裡,金希文數十年如一日,專注地「孵豆芽」。他習慣手寫譜曲,像是把溫度刻印在紙上。「必然要耐得住孤獨。」創作的歷程,往往都是艱辛的煎熬,要能用喜樂的心,享受這份枯燥。「我在創作時,經常一個月不和任何人說話。」,至今創作超過上百首交響詩、清唱劇、室內樂、獨奏曲……,動心忍性,才能成就輝煌。
差點兒和博士擦肩而過的金希文,感念伊士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嚴謹的教學,成就他沉穩的功力。「別人都只考兩次就通過了,但是我的博士學位,卻是在教授的寬允下,考了3次。而且每次都要相隔一年,才能再次應試。」這項重大的挫折,讓金希文正視作曲的嚴肅性,不僅要具備創作的天分,更要有廣博堅實的理論。
在師大任教的金希文,平實的告訴學生,一定要對自我深切評估,「作曲是一條孤獨又艱苦的路,要有人委託,才能存活,否則很難維生。」唯有立定志向,才能無畏險阻。「作曲家必須要具備紮實的古典音樂基礎,最少要熟稔一種樂器,最好是鋼琴。」
「天分是可遇不可求的。很多時候,辛苦了半天,不見得會有成果。」雖然殘酷,卻是不爭的事實。金希文經常勉勵學生,作曲不是唯一的選擇,唯有能在其中獲得喜樂,才是適合走的路。
追求極致是作曲家的天命,每件作品,都必須有創新的深刻內涵。他認為音樂是一種普世的美,得以穿越時空,在歷史的洪流中淬鍊沉澱,靜候美的昇華。唯有聆賞者沉醉於無法抗拒的感動,激發心靈的共鳴,才能永世流傳。
日出台灣,賜福永遠
馬勒說:「最重要的部分,無法寫在樂譜上。」金希文指著作曲的詮釋,「這只能是誘發。」就像海上的冰山,那看不見的巨大底層,需要用心領會。「音樂其實是在描述情感。」因為心中有愛,才能讓聽眾感動。
膾炙人口的《日出台灣》,是金希文關懷台灣系列組曲中的一首,譜出了他對故鄉濃郁的孺慕和真情。這首歌唱管絃樂曲的詞,是金希文太太盧佳芬(筆名:耶引)用台語創作的詩句。寫出了金希文對這片深愛的土地,真情的告白。
「是真情寫乎阮,美麗的心懷;
這誰人疼惜的台灣;
日出光照台灣,賜福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