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小旅行,是近年坪林最熱門的行程,從台北市區出發,搭捷運、轉客運,不須一個鐘頭。下了客運,熟門熟路的常客騎上單車,到處尋幽探密,新到遊客則搭上免費的電動接駁車,循序探訪茶鄉風光。沿途無論是觀魚賞蕨步道、茶園體驗或是老街風情,大家口中讚嘆的總是:「怎麼台北附近可以有這麼乾淨又美麗的地方?」
坪林觀光人氣正夯,一群青年租下老屋改造成「金瓜三號」民宿,為社區帶來年輕活力。
在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前,往返台北宜蘭除非繞道北海岸,否則必經北宜公路。由於路途翻山越嶺,沿途曲折,而有「九彎十八拐」之名。坪林地處北宜公路中段,因此歷來是往來旅人補給休息的中繼站,人潮絡繹不絕。聞名全國的特產文山包種茶,也成為過路人「必敗」的最佳禮品。
2006年,雪山隧道打通,北宜高速公路正式通車,台北到宜蘭只需40分鐘,坪林於是彷彿被世人遺忘般被「跳過」,人氣頓消,店家紛紛歇業。茶農也因銷量下降,叫苦連天。
「好多人做不下去,乾脆不做了,」茶農花雲雄說,做茶辛苦,年輕人很少願意繼承家業,生意變差後,中生代也跟著走了,「就是一個慘。」
1960年生的花雲雄說,現在坪林都剩老人家在做茶,他在這算是年輕人,因此被選為大林村長,為居民服務。他當選村長時,正是雪隧通車後不久,眼見家園遭逢衝擊,他號召居民與當時的鄉公所共商對策,一起謀生計。
茶農自發捐贈園地,建設環保公廁,運用太陽能發電與通風採光設計,貫徹低碳精神。
談起產業發展,坪林能做的非常有限,原因與大台北地區數百萬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自1987年翡翠水庫完工後,為維護水源品質,坪林被劃入水源特定區,也是全台灣唯一的水源特定區。與保護區不同的是,區域內所有開發、建設、土地變更都要經過經濟部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審核。就水源保護角度而言,區內最好是永保原貌,因此坪林的房屋只能申請裝修,不能擴建;保留舊有梯田、茶園,不能開墾新田。
坪林原有養豬戶,經過政府收購豬隻、豬舍後,從此絕跡。「豬舍拆掉可以換幾千元,但是拆掉之後那塊地就不能用了。」花雲雄說,犧牲居民權益的諸多限制都是為了保護水源,「我們這些水源區的『原住民』也以護水為榮,而且孩子、孫子都住在台北,當然要把水顧好,」花雲雄說,居民要的不多,只希望能維持自己的生計和祖傳的製茶技術就夠了。
產業與人口流失,開發建設又受限制,坪林居民面對雙重困境,當然不能坐困愁城,他們檢視現有資源,與學者、鄉公所、社區團體共同討論,設法將限制坪林30年的水源,變成推動坪林發展的活水。
「用一壺茶,共飲翡翠水,」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張聖琳說,水源區居民應該同享好水優勢,利用優質水源,加上有機農法,生產更高價值的有機茶。目前坪林9個茶葉產銷班中,有2個已經轉作有機栽培,並創立「台灣藍鵲茶」品牌,逐步拓展通路。
轉作有機並不容易,至少要3年時間才有成果,因此社區也建立共識,即使無法達成有機標準,也盡力朝減少肥料、無農藥方向努力。目前也正在推動茶園排水口鋪設植生滯留槽,運用自然工法,以碎石、粗砂、調配土與矮灌木,可將排出水中的磷、氮含量減少大約7成。配合實施的茶農則可獲得環境友善茶園標章,有助茶農行銷。
離台北市區只有30分鐘車程的坪林,山水風光旖旎,堪稱世外桃源。
僅有優質產品,仍不足以讓坪林恢復活力,必須要靠觀光帶動。位處山間,腹地資源有限的坪林要用什麼來吸引遊客?
「我們的本錢就只有這兩條溪,」花雲雄說,北勢溪與其支流金瓜寮溪貫穿坪林全境,自古便是居民捕撈魚蝦、民生用水來源。早在1999年,坪林鄉公所便開始推動封溪護魚,當時是為了證明坪林水源乾淨無虞,如果溪裡魚群活躍,水質自然沒有問題。雪隧通車後,社區召開幾次會議,最終達成合力護魚的共識,由以往喜愛釣魚的村民組成護魚隊,騎著自行車巡邏河岸,他們熟悉環境與釣客心理,成果最佳。
社區居民也主動組織清潔隊,定期巡邏打掃,造就坪林水岸十幾公里極少出現垃圾的奇蹟。
「水面銀白色一閃一閃地,那就是苦花魚在扭動身體吃青苔,」花雲雄說,苦花魚對水質要求極高,一點污染都不行,是指標性的生物。在河岸邊略為駐足,碧青色溪水照映山色,清澈見底,再細看,眼光所見皆是魚兒游動,陽光灑下頓時幻化成萬千銀白色波光,煞是美麗。
沿河兩岸設有觀魚步道,離水面雖有一段距離,仍可看見魚群嬉遊,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團隊調查,此處河流每平方公尺魚群數量在50尾以上,護魚成果斐然。
封溪護魚的效應擴散至整體坪林,晚春初夏的傍晚,茶園與登山步道都可見到螢火蟲的點點亮光漫天飛舞;魚群復育有成,自然也帶動水鳥聚居,加上原本就豐富的多種植被樣貌,一場生態旅遊饗宴已然成形。
打造低碳社區打造生態旅遊,最重要的是地方居民的配合,坪林能夠成功整合有3大關鍵。
首先是水源特定區的低開發原則,讓此處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優良體質,而且在法令限制下,幾乎也沒有其他選擇,因此民眾都積極配合;其次,坪林茶農占人口8成以上,茶葉品質好壞與環境攸關,維護環境也等於是維護自己的產業。最後,因為產業流失產生的危機感,讓村民更能團結一致,朝共同目標努力。
北宜高速公路雖然帶走人潮,卻也拉近了坪林與台北的距離,在台北30分鐘車程範圍內,幾乎沒有比坪林更優美的環境。
「我們的優勢就是乾淨、安靜、離台北很近,」花雲雄笑說,茶農也是靠天吃飯,早就有一套樂天知命的人生觀,許多危機只要正面看待,就成為轉機。
為了深化乾淨、安靜的優勢,社區配合區公所,協力打造低碳社區,將節能技術融入社區,此處不但有全國第一座碳中和廟宇,透過太陽能發電與省電照明等減碳措施,抵銷廟裡燃燒金紙產生的二氧化碳;茶農也主動捐贈土地設置環保公廁,採用高透光、自然通風設計,加上太陽能發電與LED照明,處處充滿低碳節能元素。
沿著河岸,長達22公里的自行車道,遊客只要吸一口坪林的空氣,彷彿就能吐出一些平日鬱悶,淨化身心。
「種茶本來就很低碳啦,」老茶農們對自己參與打造低碳社區都很自豪,低碳行為也融入社區生活,公廁改裝LED燈,店家逐步棄用免洗餐具,碳排放量持續下降,人氣則逆勢回升,更勝從前。
不當中繼站,要作終點站2007年、雪隧通車後一年,坪林遊客人數約3萬3,000人,在推行低碳旅遊搭配封溪護魚後,去年遊客數已攀升到23萬人,成長將近7倍。坪林從中途休息站,搖身變成旅遊的目的地。2013年,一群年輕人看中金瓜寮環境優美,租下一間老屋,開始經營坪林極少有的民宿,同時開設一系列手作工作坊、體驗課程,「金瓜3號」的食材幾乎全取自當地,沒有客人的時候,就和附近老茶農泡茶聊天,為社區注入新活力。
為了更強化坪林茶鄉意象,今年起,在步道、茶園周邊都可以看見茶花沿途盛開,茶香花香融為一體,在一片綠油油的茶鄉景色中,更添新色。
走出雪山隧道通車衝擊,開創新的觀光高峰之際,坪林仍有許多危機要面對。「再過15年,文山包種茶可能要消失了。」花雲雄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口外移嚴重,以他居住的大林里而言,幾乎一半都是老人,八十多歲還在種茶的也不少,「長輩過世,年輕人不回來,老家就只好空著。」花雲雄指著附近一間大門敞開的平房說,這樣的空屋越來越多,代表會做包種茶的人越來越少。
社區目前積極與大學、研究單位合作,希望將製茶技術傳承保留,同時也期望這波觀光熱潮,能帶起青年返鄉動力。
走一趟坪林,在天然茶香、空氣、水的環繞中,和街邊的老人家聊上兩句,身心靈都會有滿滿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