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家的真情告白
陳鈺萍說明,大部分醫師的養成過程裡,往往以「有病」為前提,積極介入「患者」,「轉向溫柔生產的一個轉折,對我來說,就是要學習把自己的手揹到背後去。」破除框架以後,她嘗試從其他角度出發,因此看到截然不同的風景。「當我們看到國外的多樣性,我們卻這麼貧乏;只能選擇,要不要催生?要不要打無痛分娩?生不下來就開刀,就這樣而已。所以,這2年來的努力,就是希望可以把多元性帶進來。」
俞冠鳳的第二胎是陳鈺萍接生的,她前後遭遇過一般生產以及溫柔生產兩種方式。6年前,她以自然產、不打減痛藥物的方式生下了女兒,也一併歷經了大部分產婦會有的「剪會陰」手術;第二胎,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選擇溫柔生產。「如果只生一胎,也算自然產,我已經自己覺得很不錯了,但畢竟被剪一刀,心理上還是有受傷的感覺。但是第二胎,生完的當下,身上完全沒有傷口,早上8點生完,下午2點就回家了,連自然產3天的健保給付都不用,」俞冠鳳津津有味地回想著,「當下真的覺得滿神奇的!完全會很想再生!」「會想再生」,也許是大部分產婦難以想像的狀態。
因為溫柔生產,讓媽媽寶寶、甚至全家人的情感都因此變得更好,是大多數媽媽都有的心得。從事教職的廖小姐,因為不希望生產時老公只是在產房外滑手機的局外人,加上傾向不施打藥物與高度的自主性,讓她選擇了溫柔生產。她說:「要溫柔生產,就需要一個神隊友,因為這是一個家裡的事情啊!」畢竟,一個新成員的誕生,也是一家子的事,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對媽媽與寶寶造成的影響?該準備的功課有哪些?除了產婦必須積極主動參與、了解,家人也不該置身事外。
另一名媽媽梁瀚心理所當然地說:「老公應該算陪產的基本咖啦!」她陳述自己的生產經驗,為了減緩宮縮的疼痛,產程中,先生必須每間隔10分鐘就為她做一次30分鐘的骨盆按摩,「他說,我生完連他都瘦了。」她表示:「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這個方式生產,經驗很美好,家人的連結度很高。這個過程,也像是在為父親的角色作鋪路,不是產婦單獨推進產房,爸爸只是最後抱到孩子,才意識到自己是爸爸。」廖小姐也說:「我是在水中生產的,當時老公在我的背後環抱我,寶寶臍帶還沒剪,就趴到我的身上作親膚接觸,那種回憶很特別。」讓女兒全程陪產,並親自為兒子剪臍帶的俞冠鳳更說:「因為女兒是一起迎接寶寶,老大、老二競爭吃醋的情況就少很多。現在,他們的感情很親密。」
吳孟蒨和余卓祺是一對港台聯姻的父母。從吳孟蒨回台灣待產時,余卓祺便透過視訊學習相關知識,到了足足兩天兩夜的生產時刻,因為產程太久,陪產師甚至建議夫婦不妨到外頭餐廳吃飯補充體力,再回來繼續生,這樣的經歷讓兩人嘖嘖稱奇。並且,「女兒是包著羊膜囊出生的,如果是一般生產的話,很多會為了加速產程,以人工破羊水,聽說,這在愛爾蘭是幸運的象徵哦!」也由於過程中沒有藥物影響,生出來的孩子不僅清醒,狀態也很穩定,母體也恢復得快,可以順利以母嬰同室的方式哺乳、照顧嬰兒。吳孟蒨另外說,自己母親的生產過程並不愉快,看到女兒能以這種方式生產,覺得非常驚訝,「也無形中拉近了我跟媽媽的感情。」
陳鈺萍喜歡以登高山來形容生產過程:「就像要攻頂玉山,妳可以選擇坐車上去、別人揹著妳上去,但自己爬上去,那個感覺一定不一樣。」這些深刻且獨一無二的生命記憶,加強了家人的情感連結,也陪伴著一家子迎向下一段生命歷程。
選擇溫柔生產,也意味著自我負責,因此,多數產婦會 額外去上課,為生產作好萬全的準備。(好孕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