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投資
如此大規模的農業自動化生產設備,在13年前的台灣實屬少見。
詹朱金原本從事建築業和醬油、味素等食品發酵業,早年為生活打拚,賺得財富,卻賠了健康,二十多年前中風,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當時詹朱金才五十多歲,醫師建議藥療配合食療,以不含農藥的蔬菜為主食。
詹家來往的農友,常常送他們蔬菜,有一次家人將多餘的芹菜餵食飼養的鵝,鵝竟然吃死了。
對市售蔬菜品質放不下心,詹家兒子開始在自家試種豌豆苗,每天讓父親喝下新鮮豆苗汁液的「綠色精力湯」。半年後,父親身體奇蹟式康復,這場大病讓詹朱金的人生價值觀轉變,1983年開始投入豌豆苗栽培生產,利己利人。
「務農要以誠實為出發點,農民要真心關切、尊重消費者的健康,提供讓人安心、營養的作物,」詹朱金說,這才是農民的價值所在。
詹朱金對傳統農民的某些習性不是很認同,傳統務農方式需要大量人力,但是,「有些年輕僱工留長髮,胸口放一包菸、腰褲袋塞了兩包檳榔、一瓶保力達B。請這樣的人來種菜,吊而啷噹的壞習慣若帶到田裡,我的心會安不下來,因為我的菜是要給人『生吃』的,我要扛很大責任。」
豆苗場從詹家原在新屋食品發酵場的一小塊地起家,後來遷至南勢里,13年前才遷來現址改建成全面自動化、面積更大的農場。
當時省農林廳正在推動農業自動化工程,委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陳世銘和各地農改場專家,組成一個輔導農友的顧問團,對建築原本就有概念的詹朱金,對自動化「植物工廠」的新概念很能接受,立即採取行動。
「經營者的態度很重要,詹老先生有膽識、眼光看得遠,是輔導團中最成功的個案,」陳世銘指出,由於農政單位不是全額補助,而是希望農友相對出資,當時顧問團評估過,只要掌握通路,硬體投資5年內應可回收。但有些資金不寬裕、不敢冒險的農友,沒有接受顧問團的意見,溫室蓋得較差,結果颱風一來,溫室損壞、豆苗無法採收,加上沒有賺到菜價上漲的「颱風財」,等於是三重損失。
相對之下,詹家投入數百萬元成本,溫室蓋得穩固,無異如虎添翼;甚至後來自己又投資增建冷藏設備,研發蔬菜採收機、保鮮盒,還取得經濟部專利;產能擴大後,在市場上更有議價能力,不須經過中間通路商,而是由超市業者直接前來取貨。
福田農場將採收下來的豌豆苗根莖製成有機堆肥,再撒入菜園為土壤添加養分。如此生生不息循環,一點也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