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月十四日東港鮪魚季閉幕,劫後餘生的黑鮪魚族群也將告別台灣外海,急急奔赴牠們迢迢洄游路的下一站了。離開台灣東部外海後,黑鮪魚去了哪裡?為什麼每年四到七月牠們準時駐足台灣外海,成為東港漁民最珍貴的漁獲?近年台灣捕捉的黑鮪魚數量大增,台灣必須對這大海的賞賜付出些什麼?
今年四月東港第一尾黑鮪魚進港,在餐廳競相喊價之下,將近三百公斤的黑鮪魚,以破紀錄的一公斤七千六百元高價售出,證實一隻黑鮪魚換一輛進口轎車的說法絕不誇張。
隨著黑鮪魚價格水漲船高,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公布的數字顯示,一九九○年東港黑鮪魚的捕捉量還不到兩百尾,到二○○○年已經超過一萬隻。而過去多半外銷日本的黑鮪魚,在台灣消費能力飆漲、漁民不願外銷管道層層剝削,加上地方政府結合產業與社區發展,打出「東港黑鮪季」、「蘇澳漁產節」號召遊客下,也因此炒熱黑鮪魚的身價與知名度。
「黑鮪洄游路徑圖」顯示,台灣外海是黑鮪魚群產卵的重地,水試所希望漁民協助回收日本標放黑鮪的管狀標籤。(吳繼倫提供李淑玲繪圖)
魚類中的「勞斯萊斯」?
市場高價、老饕珍饈的黑鮪魚,原本就是極為珍貴的海洋生物。
黑鮪魚屬於鯖科、鮪屬魚類,而被稱為鮪魚的鮪屬魚類全世界只有七種。其中黑鮪魚因為受地理限制,遺傳上相互分隔,又被分成太平洋黑鮪與大西洋黑鮪兩個亞種。在七種鮪魚中,黑鮪魚身材最為「魁梧」,身長可達三公尺,超過六百公斤重,體型在魚類中僅次於鯊魚。
漁民稱黑鮪魚為「烏甕串」,因為黑鮪魚有個圓滾滾的紡錘形身體,上背烏黑發亮,從上往下看,像個塗了亮漆的黑甕。鮪魚頭大壯壯,都有大眼巨嘴、魚鰭發達的特徵,身材特大的黑鮪自然也是銅鈴大眼、血盆大口,又因為背鰭與腹鰭都是灰黑色,而被稱為「黑鮪」。
喜吃生魚片的人都知道,除製作海底雞罐頭的長鰭鮪,魚肉顏色較白,其他鮪魚多屬「紅色系列」,色澤層次由暗紅到鮮紅,黑鮪魚肉也不例外,號稱一口上百元的腹部,則在紅肉中夾雜著濃厚的白色凝脂,粉紅透白,讓人食指大動。餐廳還依據鮪魚肚油脂含量分成上腹、中腹、下腹,上腹是油脂含量最高的部位。
事實上,一般能做生魚片的魚肉,油脂含量都不低,黑鮪肚之所以能以「油」出名,因為洄游於台灣東部海域的太平洋黑鮪,是鮪魚中較喜好低水溫的魚種,多在北緯十八度以北的海域中活動,相較於棲息在赤道海域的黃鰭鮪、或南半球的南方黑鮪,太平洋黑鮪體內具有更高的脂肪。此外,游至台灣外海的黑鮪多半身負繁衍後代的重任,為了孕育大量健康的魚子,不免一隻隻將自己吃得肥滋滋地令人垂涎三尺。
新鮮紅肉夾著絲絲白色凝脂,正是讓老饕食指大動的「上腹」,原本則是鮪魚用來養護魚子、孕育下一代之用。
原鄉
鮪魚屬於大洋洄游性魚類,追隨著魚群在各大洋間跨海長泅。太平洋黑鮪則在美國西岸與亞洲東岸日本、台灣、菲律賓外海之間,作長跨距的洄游。年屆成熟的黑鮪魚,每年清明節至端午節前後,必定翩然游至亞洲東岸海域產卵。
由於台灣東部出海後不遠即是深達數千公尺的海溝深淵,大洋中洄游的黑鮪,必須靠近沿岸淺水域大陸棚產卵;黑鮪稚魚初生階段無法靠自己覓食、游動,最好誕生在餌料豐富、浮游生物充足,與海流強烈的水域,而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正好從台灣東部外海擦身而過,孕育出基礎生產力高、食物豐富的漁場。接近台灣東部海域的「南方漁場」,正是黑鮪魚群精挑細選後的一個重要產卵區。
海洋龐大無邊,太平洋黑鮪分成多個系群,各有自己的遷移路徑,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副研究員吳繼倫整理各國資料所繪的黑鮪洄游路徑顯示,每年四月至六月期間,成熟的黑鮪魚陸續由太平洋東部海域的加州海岸一路抵達台灣、菲律賓外海。黑鮪魚產卵期將近兩個禮拜,一直到七月初都是魚汛期,產卵後的魚群陸續往北移動,部分成熟的黑鮪也遷往日本外海產卵,此時,日本的鮪魚季也才開始。
充滿母愛的鮪魚肚
黑鮪媽媽每回產卵超過百萬個,挺著河豚般的肚子,卵巢重可達十公斤以上,為了保護層層疊疊的魚子,「鮪魚肚」上自是少不了媲美三花五層肥豬肉的脂肪,黑鮪魚「聲譽鵲起」之後,近來鮪魚肚更成為形容人啤酒肚的專有名詞。
在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彥宏眼中,鮪魚肚卻充滿了母愛的味道。兩次跟著漁船出海的李彥宏說,夜行性的黑鮪魚,平時在海面以下到五、六十公尺水深處活動,繁殖時期,公鮪魚會躍出水面追逐母魚,由於白天難躲海豚、鯨魚等天敵的覬覦,黑鮪魚都在夜晚迎著月光求偶,黑夜的大海因此顯得浪漫詩意。
初生的黑鮪寶寶只有○•三、四公分,在浩瀚澎湃的大海之中,牠們雖缺乏駕馭海流的能力,卻能輕鬆地搭乘黑潮,隨波逐流,往北而去,海中載沈載浮的小魚,必須面對大魚環伺與險惡暗潮,幸運虎口餘生的魚兒,停留在日本海域過冬。根據日本的紀錄,十月至十二月的黑鮪魚,已是身長約一尺的「青少年」,「小鮪魚第一年可以長到六十至七十公分,已能靠著自己力量向東洄游到美國加州外海;直到六歲左右、身長突破一.六公尺,再向西洄游,越過大洋,回到台灣東部外海產卵,」吳繼倫描述黑鮪的成長與洄游路徑。
黑鮪魚可以活到二十歲,六歲後幾乎年年都能多次產卵,好似多子多孫的產卵器,但相較於其他早熟快長的魚類,黑鮪魚卻是成長緩慢、生命週期極長的魚種,因此黑鮪寶寶雖以量取勝,實際上根據澳洲對南方黑鮪的研究,千萬個黑鮪魚卵,浩劫餘生,最後存活率所剩無幾,估計只有兩隻可以平安長大。
太平洋黑鮪的生態習性與南方黑鮪最相近,「因此太平洋黑鮪魚的存活率恐怕與南方黑鮪不相上下,」吳繼倫解釋,黑鮪逐魚群而居,闊嘴吃四方,來者不拒,秋刀、魷魚、鯖魚群都大口吞食,算是食物鏈中的頂級掠食者,在生態上原本就難發展成大家族,加上成熟期長,在人類短時間大量捕捉下,很容易面臨族群快速枯竭的存亡問題。
竭澤而漁?
過去捕捉太平洋黑鮪的主力以日本、美國為主,台灣黑鮪魚過去多由遠洋漁船打撈,由於價格並不看俏,捕獲量不高。近年來到餐廳享受黑鮪生魚片成為熱潮後,魚肉價格遽升,為保持魚體鮮度,出海時間較短的近海漁船打鐵趁熱,紛紛加入捕捉黑鮪行列。目前台灣黑鮪基地除菲律賓東方海域的南方漁場,由於黑鮪往日本遷移途中,必須過境蘇澳外海的北方漁場,蘇澳已成次於東港的黑鮪大港。
出海捕捉黑鮪的漁船多半是四十噸至八十噸級的中小型漁船,原本就是台灣沿近海漁船的主力,根據東港漁會統計,捕捉黑鮪魚的船隻已由過去的兩百多艘成長近三倍,許多捕捉其他魚種的拖網漁船也改裝成專抓黑鮪的延繩釣船。
由於黑鮪主要供作生魚片食用,為保持魚肉鮮度生猛,黑鮪一上船,即刻進行放血、清除內臟,加以冷藏,漁船出海作業多半在一個禮拜至十天。不時出海探看魚況、進行鮪魚生態調查的吳繼倫表示,海上作業雖然辛苦,但相較於其他漁船,捕捉黑鮪的漁船通常不超過十人。「出海天數少,加上平均一公斤一千五百元的單價,相對勞力、成本都低,黑鮪漁業已成為台灣沿近海重要的精緻漁業,」吳繼倫認為,相對於黑鮪魚的捕捉量日增,欲使黑鮪漁業能永續發展,需要進行更多族群調查。台灣每年的捕獲量、捕獲鮪魚的年齡與體型大小,都必須紀錄統計,並與其他漁獲國整合分析,方能估算合理捕捉量,進行資源管理。
根據台大海洋研究所的調查,位於日本琉球到台灣東部外海的黑鮪漁場,近年來主要漁獲物體重多在八十公斤至二百五十公斤之間,早期則少有一百七十公斤以下漁獲,「近年來有逐漸偏小的趨勢,只是每年平均漁獲變動相當大,」海洋所的報告顯示,黑鮪族群的調查已刻不容緩。
保育鮪魚
鮪魚廣泛分佈於全球海域,是國際上最普遍利用的魚種,目前除了太平洋黑鮪,各海域的鮪魚族群多半已被嚴密監控,國際上相關的鮪魚保育組織就有「南方黑鮪保育公約委員會」、「大西洋鮪魚公約組織」、「印度洋鮪類委員會」、「太平洋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等四個團體,其中南方黑鮪由於親代族群的比例已低於物種存活的安全標準,聯合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已將南方黑鮪列入受威脅的動物名單中。
在七種鮪魚中,有四種洄游路經台灣海域,但台灣遠洋船隊無遠弗屆,七種鮪魚都出現在每年的漁業年報上。在南方黑鮪捕獲量設限後,台灣雖非南方黑鮪保育公約會員國,但已主動降低捕獲量至一千四百五十公噸,幾乎只剩過去的二分之一。
隨著各種鮪魚逐步採取捕捉限額、與太平洋黑鮪捕捉量節節升高,今年初,美、韓等國成立的「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性魚類保育管理機構」,也已將黑鮪魚納入管理,由於台灣是正式會員國,現在外銷拍賣日本的黑鮪都必須經過登記,鮪魚捕獲量的統計也不能馬虎。
「責任制漁業是漁業資源管理必然的趨勢,因此更需要加強有關黑鮪的生物學研究,」在漁業研究人員吳繼倫眼中,要更進一步斧底抽薪解決黑鮪族群穩定的方法,就是完成黑鮪的人工繁殖,「台灣具有地利之便,每年跨海而來的都是大腹便便的種魚,應該在黑鮪人工繁殖上作一點貢獻。」屏東海生館也有同樣看法,五月間,助理研究員李彥宏已跟著漁船出海兩趟,探看在船上進行人工繁殖、再將受精卵帶回陸地孵化的可能性。
海中轟炸機
「人工繁殖黑鮪的想法雖好,但困難度卻非常高,」吳繼倫說,剛孵化的黑鮪魚,幾乎肉眼難見,不易尋到適合的餌料餵食,是目前急需克服的難題。此外,大洋洄游性的黑鮪魚,游泳速度超快,時速可達八十公里,加上體型龐大,為了得到足夠氧氣,以利血液充分循環,黑鮪魚必須作快速游動,讓魚鰓不停地過濾大量海水,因此牠們可以說是一群過動兒,要牠們安靜下來等於要牠們的命。
將活生生的黑鮪魚帶回陸地的困難度太高,最早試圖進行黑鮪繁殖的日本,在海邊進行箱網養殖,空間再大,還是不如大海空闊自由,黑鮪魚常常撞網而亡,日本也改由從捕捉一、二歲的小魚著手。
雖然黑鮪的人工繁殖還在突破階段,但魚兒的生態調查已如火如荼展開。當魚市忙碌的拍賣黑鮪魚,水試所則忙著蒐集每尾黑鮪魚身上的鱗片。「觀察鱗片上的紋路,就像察看樹的年輪,」吳繼倫由鱗片進一步瞭解黑鮪魚年紀、健康情況、與牠們洄游過的海域水溫、氣候等情形。
日本在一九九五年便已開始進行黑鮪魚標放,在捕捉到的鮪魚身上植入無線電追蹤器,以掌握黑鮪族群分佈和生活史。水試所近來也與日本合作,要求漁民在捕捉到標放的黑鮪魚後,進行一些基本的紀錄,提供研究人員參考。
十年前,由於捕捉鮪魚的流刺網,常常讓尾隨鮪魚群的海豚也被卡在網上動彈不得,在鯨豚保育呼聲之下,流刺網已經禁用。近年來,漁民海上撈捕黑鮪,常眼看著漁獲遭成群海豚爭食;如今,在海豚與人類搶食下的黑鮪魚,也面臨族群危機。而恐怕只有先瞭解、保育黑鮪魚,才能讓同屬於大海子民的海豚、人類都能安心生活,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