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史料中散落的珍貴結晶
事實上,台灣傳統文化雖然喜談鬼神,卻沒有妖怪文化。西方有龍、精靈、吸血鬼,日本有河童、天狗、姑獲鳥等,台灣除了較常聽見的虎姑婆、魔神仔等,大眾熟知的台灣妖怪屈指可數,由妖怪衍申出的創作更屬罕見。然而,台灣並不是沒有妖怪,只是不被正統的歷史學、民俗學學者重視,但經過四百多年的歷史累積,不乏散落在史料中的妖怪異譚。
正如同中國《山海經》、《聊齋誌異》、日本《古事記》,以及西方《希臘神話故事》,經過古代的文史工作者逐一採集、編纂,才匯聚成被矚目的可觀資源,並經過後來的人不斷地應用,形成妖怪文化的傳統。因此,北異地與何敬堯自告奮勇接下時代的使命,踏上這塊處女地,展開漫長的征途。
北地異在2016年出版的《唯妖論》,首開台灣妖怪文史工作的先聲。書中選入49個妖怪,較特殊的是,團隊為每個妖怪撰寫與人在現代社會相遇的短篇故事,融合小說與參考書的形式。共筆作者高珮芸說:「我們試著把這些很像舊時代,只會發生鄉村裡的故事,放到現代社會裡,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羅傳樵接著補充:「因為不希望把妖怪視為已經消失、過去的東西。」台灣妖怪的現代召喚油然而生。
從融合妖怪元素到自己的小說中,以至一頭栽入台灣妖怪的文史考察工作,由何敬堯所編寫,在2017年年初出版的《妖怪臺灣》,更歷時5年的時間,一口氣將編制拉到大航海時代至戰後(1624~1945年),梳理三百多年來,散落在各種報章書籍中的文獻,羅列出229個妖怪群像,堪稱重量級的百科全書。
已運用妖怪元素,寫下《幻之港》、《怪物們的迷宮》兩本小說的他,屢屢以「礦山」、「寶庫」來形容這座無形的龐大資產。他說:「活化了這些資源,與其說只讓自己使用,我更希望拋磚引玉,鼓勵更多有才華的人,在電視、電影、漫畫、桌遊、手遊等不同領域作應用。」
激活原本只存在古籍中的台灣妖怪元素,邀集更多人參與創作,不僅僅是同好間互通聲氣而已,更意味著充實本土奇幻世界體系的底蘊,對於這一群文創工作者來說,更饒富深意。
不論西方或者東瀛,妖怪、神明傳說,往往都是奇幻創作的源頭,而從每個角色延伸出去的,是一整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就好比一提及梅杜莎,我們可以立刻聯想到希臘眾神的世界。羅傳樵進一步說明:「在奇幻文類的脈絡裡,採用哪個文化體系作為核心資源,就會產生既定的文化印象,並且主導故事發展,這比作者是哪國人更重要。」如同在西方奇幻小說剛引進日本時,日本小說家水野良也受其影響,寫下帶有西方風格的《羅德斯島戰記》。
高珮芸補充道:「就像日本河童,也是透過不斷重複被書寫,才建構出河童的鮮明形象。」如今,大部分的台灣奇幻小說面貌依舊相當模糊,甚至不接地氣,關鍵就在於缺乏完整的文化體系。這群文字工作者,就像辛勤翻地、等待播種的農夫,藉由呼朋引伴,反覆去講述、繪製台灣妖怪的故事,為的就是強化臺灣奇幻的完整性,並且形成可以孕育出本土奇幻的沃壤。
北異地成員以「新日嵯峨子」的筆名出版奇幻小說,作者與內容虛實交錯,邀請讀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