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交換讓友情增溫
歷經一段時間的相處後,也許是學生的真誠打動了李秀蓮,她向劉政暉詢問能否教她寫中文。「要把自己不懂的、脆弱的那面展現出來,其實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很不容易的。在累積的過程中,她們相信學生是可以教她們,不會笑她們的。」劉政暉說。
然而上課當天,事情卻有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原本預定要教已有一定中文表達能力的李秀蓮閱讀認字,有助她在合約、銀行往來文件等的閱讀。只見李秀蓮面色凝重地將劉政暉他們一行人帶到權充為教室的印尼生活館2樓。簡單的一面白板和幾張桌椅,裏頭已坐了幾位移工在等待,看見劉政暉他們,立即露出往常燦爛的笑容與渴望學習的眼神,似乎忘了整天工作的辛苦。「先幫他們上課,他們比我更需要學中文。」李秀蓮說。
原來不久前一位移工在缺乏翻譯的情況下,雇主讓他簽了份條件十分不平等的合約,在幾天連續24小時的工作下,他提出休息的要求,卻遭雇主找人毆打他,最後被遣返。說起這段過程,李秀蓮還是好生心疼,試想如果她能在旁邊,或是他們能看懂中文,是不是能減少類似的憾事。
就像我們小時候學認字一樣,學生們從注音符號開始教起,帶著移工念發音、練寫字。甚至是握著移工的手,一筆一畫的在生字簿上練習,「課程結束前我教姊姊寫她的名字,她眼眶濕濕地跟我說原來自己的名字是這樣寫。」當下的感動讓學生李紫緹印象深刻。
因為移工們工作的關係,每次前來上課的人數、程度都不一定,學生們機動性在簡易教室裡分組教學,除了學生教移工中文,單字教學時也會請移工指導印尼語的念法。劉政暉表示,教中文仍有一種給予,無形中會有上對下的關係,但他與學生都希望他們與移工之間的關係是對等的,彼此用中文及印尼文互相學習,讓移工相信自己也有付出的能力。
即使課業、社團等各種活動已將生活排得滿檔,但學生仍利用課餘時間討論教學內容。他們以移工生活會遇到的狀況為發想,如看醫生、買車票、看電影等,設計生動的上課講義。今年寒假,這群來自台中、台南、花蓮等地的學生,明明就是返鄉放假的日子,還特地回到台東進行兩天的密集中文課程,甚至相約搭車前往富岡漁港,想更了解移工的工作情況。
「有時候事情繁多,很想放棄,但心裡就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如果她放棄了,以後誰教他們中文?」學生張慧懿說。經過長期的相處,學生與移工之間像是朋友家人般的情感,也讓他們主動關注移工相關的社會議題,透過研究文獻或是與其他耕耘東南亞議題的非營利組織聯繫合作的機會,沒有為志工時數,也不是課業需要,一切都是學生自發的使命感。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凝聚了一群師生對移工的關懷,借出幾本書不重要,他們就是想讓移工們知道,有一個地方,有群人固定會在這裡陪著他們。當文化交流成為日常,會發現彼此的良善與相似,帶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共同為這群遠道而來的朋友點盞溫暖的燈。
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與移工們進行語言交換課程,隨著相處時間推進,彼此的情誼也一筆一畫的刻進心坎裡。
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與移工們進行語言交換課程,隨著相處時間推進,彼此的情誼也一筆一畫的刻進心坎裡。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用行動證明,無論再微小的善意, 都能在彼此的心裡泛起漣漪。
劉政暉(右2)和李秀蓮(右1)共同促成東南亞移動圖書館這樁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