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價值,和民眾對話
徐造華談到早期台電是台灣唯一的電力事業,總是用「公告傳達」的方式讓人民配合。後來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抬頭,又有核能議題的發酵,大家逐漸對台電產生疑慮。一直到2012年油電雙漲,讓台電面臨了公眾信賴的最大挑戰,「當時剛接任董事長的黃重球,在他就職談話中指示,要揭露資訊讓更多人了解台電。」
在黃重球帶領下,台電不斷嘗試各種方式與民眾對話,例如在台大附近的溫州公園旁,有棵綻放黃白花朵的加羅林魚木,這是台電員工誤以為菩提樹而種植的,後來被人發現其實是來自大洋洲加羅林群島,是少見的加羅林魚木。以往一直種在圍牆內的加羅林魚木,只有台電人知曉,後來進行公共藝術空間改善計畫,台電拆除了魚木所在的角落圍牆,也在樹幹旁圍起了保護欄杆,讓當地民眾一舉欣賞加羅林魚木繁花盛開的美景,在2018年獲得北市政府首屆樹木保護獎「台北樹益獎」的肯定。「我們開放了圍牆,讓當地居民走進台電的場域,也吸引很多藝文人士來此辦活動,當地大學里里長每年與台電一起舉辦魚木節藝文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養分。」徐造華說,這對台電當初只想營造友善環境,帶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下一任朱文成董事長,甫上任就接獲老台電人林炳炎反映,希望台電重視在各營業處倉庫內存放的珍貴資料,進而開啟了文資保存計畫。「台電的電力產業歷史,其實就是台灣經濟發展史的縮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徐造華提到,剛開始負責的同仁面對成堆如山高的資料都覺得梳理起來相當艱困,但是透過爬梳電業歷史及台電文物,再加上耆老口述歷史訪談,讓台電人說台電的故事,反而深化了內部的凝聚力。
經全面盤點所有的文化資產,先從竹仔門電廠、舊東西線、濁水溪與大甲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四大主題徵集文史資料,並在2018年發表《電力大地》特展,依時間軸組構出百年電業的文化資產;2019年展出 《川流電湧 JUST FLOW》,探索百年前讓島嶼發光的源頭;2020年的《島嶼脈動LIGHT UP》展覽了200多件文資產品;2022年受國立台灣博物館之邀,合作佈展《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並結合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提供超過60件展品及160件珍貴影像紀錄,呈現台電文資保存的初步成果。與此同時,還出版了《濁水溪:引水成電 川流不息》、《大甲溪:水電俱樂部》、《傳說:竹門祕境微光往事》、《古道電塔紀行:舊東西輸電線世紀回眸》等專書,讓民眾分享台電的「軟實力」。
台電40多年前意外種下的「加羅林魚木」是北市近2,000棵受保護樹木中唯一的魚木。在台電主動拆除圍牆後,成為街區絕美的秘境。(台電提供)
「川流電湧JUST FLOW」透過美學設計轉繹,讓百年台灣水利發電歷程重現,並理解台電陪伴島嶼走過現代化的角色。(台電提供)
「島嶼脈動LIGHT UP」台電文資特展現場展出 近200件珍貴電力文資展品,包括日治時期全台第一顆電表,最受人矚目。(台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