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再生美學
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的黃謙智,卻沒選擇走上建築師之路。「在讀康乃爾大學建築系期間,我就認為現今所學的『建築』,以及那時開始流行,到現在幾乎是必備條件的『綠』建築,很有問題。」黃謙智性格直率,遇事習慣從「找關鍵問題」開始。被問及為何從建築跨界到廢棄物再生循環時,「我的大學畢業論文主旨是『自然與人為結構物(建築為其中之一)之間的關係』。」
論文結論是三個字:零廢棄,「從這個結論開始發想,我認為最佳方案就是『材料循環再利用』。」短短十個字,在幾年後催生了如今的小智,以及顛覆世界認知的廢棄物循環方案。
自工業時代和科技時代以來,各種原生「材料」幾乎都已被徹底研究、取得專利,為求環保而回收再製的產業更已行之有年,主要將用過的材料打回粒子,再重組成可用的物品。例如醫療塑膠廢棄物,再製成三角錐、風扇葉片等。「但再製產品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進不去消費市場的它們,仍然是垃圾,只是換了個樣子的垃圾而已。」黃謙智說。
想做到零廢棄且能進入循環經濟,黃謙智找到的第一個關鍵就是:「用回收材料做成的全新材料,必須比原生材料更好用、更耐用,未來還能再回收重製。」
於是,「開放式回收材料數據庫」誕生了。它建立在龐大的材料研究與實驗上,解決結構強化與特性組合的過程中,「順便」取得了12個製程發明專利,能從回收材料中「研發」出新材料,與數種製程相輔相成,擴大了再製材料的實用性與耐久性。
持續擴增的數據庫為小智打下最堅實的基底。黃謙智按著計算機,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以塑膠材料來說,依特性還可細分六種(A,已知的回收材料),乘上可以混搭的材料數量(B,結合其他材料的優勢),再乘上需要的製程數量(C,依照新材料的用途)……光算到這裡就超過五位數的新材料可供選擇了。」A×B×C之後的新材料,從衣物飾品、家具、裝修材到建築材一應俱全,而這裡的A還只是一類回收材料而已。
但解決了材料問題,要如何跟客戶解釋「用在哪裡」呢?
小智研發辦公室裡陳列的物品不僅全都是回收廢料循環再製,也代表著創業至今的歷程。(林旻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