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地球最北──格陵蘭
台灣在建造與運作望遠鏡方面,已經累積豐富經驗與技術,在黑洞觀測方面,中研院天文所院士賀曾樸邀請日本電波天文學家井上允加入團隊,於是,2009年井上允帶著天文博士淺田圭一加入天文所,開始VLBI(特長基線干涉)觀測計畫,意指將分佈世界各地的望遠鏡模擬成一座巨大望遠鏡,各地望遠鏡同時偵測宇宙中某一訊號後,再將訊號傳遞到超級電腦,分析訊號轉換成影像。
2010年美國國科會向ALMA計畫成員徵求「北美阿爾瑪原型機」的使用構想,因為這座位在沙漠地區新墨西哥州的望遠鏡已經閒置多年。中研院天文所希望獲得操作這座原型機的機會,增加天文觀測的主導權,於是在淺田圭一的帶領下,團隊開始尋找適合建置望遠鏡的地點:氣候乾燥、地理位置高、能與夏威夷的SMA與智利的ALMA組成陣列。最後團隊選擇在地球最北端──格陵蘭。
格陵蘭望遠鏡建造計畫負責人陳明堂回憶,當國外的科學家聽到這項計畫,都認為台灣團隊「很瘋狂」,但藉著中研院與中科院合作,以及各國技師的協助,最終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參與的中科院工程師夏協鵬回憶,到格陵蘭工作,就是一種冒險:「飛機遇到北極的強風,從窗戶往外看,差一公尺就碰到冰面了。」更挑戰的是要在寒風中,爬上三、四層樓高的望遠鏡安裝設備,「高的地方更冷!工作一陣子,就要將手插進口袋取暖。」在資源缺乏的環境中,台灣工程師總是要就地取材修正設備,展現臨機應變的能力。
格陵蘭望遠鏡的維修工作由中研院天文所的工程師負責,過去幾年因為疫情延後維修,但望遠鏡的冷凍頭再不換,將影響觀測黑洞的品質,於是工程師張書豪在永夜的冬天抵達格陵蘭工作。他回憶在當地工作時,大家都彼此幫忙,在地的丹麥團隊會「無中生有」一些器材,協助台灣團隊解決材料不足的困境。
在觀測方面,中研院現在可以遠端控制,研究技師黃祤杰說明,每年最佳觀測時間是四月,在全球聯合觀測前,團隊會先事前演練,確保過程順利。兩地的團隊也可輪班工作,直到20天的聯合觀測結束。
格陵蘭望遠鏡原為北美阿爾瑪原型機,台灣團隊將其從美國新墨西哥州搬運到格陵蘭並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