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屬性的刊物在許多爭奇鬥艷的新奇議題中,因先天頁數、大圖、字數與廣告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下,導致內容比起書籍來得不夠深入與全面。讀者往往在拿起吸引他的標題後,匆匆翻完圖片就擱在一旁積灰塵,這也使得市面上的雜誌大多偏向走馬看花式的報導,讓議題的探討停留在表面,誠屬可惜。
另一方面,雜誌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則在於商業廣告太多的問題,在極有限的篇幅中,實際的內容被嚴重壓縮,更別提許多廣編式的業配文章了。但這對一些商業經營的旅遊類雜誌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該類型雜誌的定位,就在於透過精美大圖來介紹行程與景點,而對於較「深度人文」屬性的雜誌而言,就似乎有搔不到癢處之憾。
提起雜誌的製作,現地採訪是許多雜誌的基本規格,但對於議題的深度操作,就各家不同了。尤其是人文類的報導,《光華》結合了40多年來台灣在地,甚至是全球華人的現地報導經驗,不論是時下的議題、報導的切點,以及對政府施政、產業現況的掌握,都有著紮實的基礎。也因為如此,《光華》刻意縮減商業廣告的數量,增加各議題報導的頁數,讓一次又一次的專題企畫,呈現出不一樣的深度與廣度。無數次的現地採訪、眾多受訪者的親身感受,讓這本雜誌裡的資訊與議題更具公信力,除了讓讀者可欣賞美美的圖片外,也能有內容上的收藏價值,而這也是本雜誌的價值所在。
一如既往,本期《光華》以「旅宿」、「伴手禮」、「在地小旅行」與「味覺探訪」四篇專文,呈現出專屬台灣的台式待客之道,加上結合古蹟與藝術展示的「大院子」;「金點設計獎」的創作能量;「IBU廚房X冬瓜山書店」的社區實踐;「嘉南平原」的騎行系列報導,以及台裔美國總統參選人楊安澤的專訪,將台灣甚至是海外華人的能量,廣傳至世界各個角落。
不過,再怎麼用心的報導,也需要讀者們的支持與鼓勵。如果您也覺得本雜誌的內容,非常地與眾不同,請推薦給周遭的親朋好友。期盼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能接觸到這本雜誌,讓來自《光華》的樂趣與熱情,一個接著一個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