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在最小的兄弟身上
主持人《光華》總編輯陳亮君指出,《光華》在1970年代就有第一篇關於天主教的報導──聖母聖心會資助快樂兒童中心的事蹟;1980年代報導了光啟社的故事;1990年代則有單國璽榮膺全球第五位華人樞機主教等事件。此外,還做過「神父的臉」特輯,編採團隊特地走訪新竹、花蓮、台東等地,記錄各地神父們的容顏,這些都在台灣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與記憶。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鍾安住分享,這本書提到的一位包德良神父,曾在他十歲的時候,到他的故鄉雲林縣崙背鄉去傳教。60年前的台灣社會都很窮苦,鍾安住說:「他拜訪家庭時都會帶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個家庭都有很多問題與憂苦,神父仔細聆聽,解答問題,技巧性用耶穌的話來勉勵,並且送一點美援的衣服與奶粉,當他離開時,每個家庭都很高興,我想,我的聖召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我也要當神父,把喜樂、安慰、平安與希望帶給人們。」
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前副總統則是分享,他在結婚前還不是天主教徒,但在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與神父、修女有很多的互動,例如聖母聖心會在萬華聖若瑟醫院的葛永勉修女、趙懷仁修女。他輕聲地說:「那個時候台大是當地最好的醫院,但全台灣最多保溫箱的地方,不是在台大哦,而是在萬華。趙修女的臂膀,就像是小baby的搖籃一樣,台灣當時所有的早產兒都是她們在照顧,真的就像聖經所說,是做在最小的兄弟身上。」
還有耶穌會的谷寒松神父與耶穌孝女會的丁德貞修女,在樂生療養院照顧麻瘋病人。陳建仁娓娓道來,有人會問為什麼要照顧他們,丁德貞修女就很簡單的說:「因為天主是愛啊!」有人反問一位女病人,這位病人說:「從來沒有一個人,了解我身上的傷痕這麼仔細。她幫我擦澡的時候,完全不會碰到我的傷口。」
陳建仁提及,丁德貞修女後來有一點失智,在她過世之前,所有樂生療養院的院生去看她,她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叫得出來,可見每一個人在她的心目中都是她所最鍾愛的子女。
陳建仁的分享讓在場觀眾感動於心,頻頻以掌聲回應。
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引教宗方濟各曾講過的一句話:「你們要做一個好的牧羊人,真正好的牧羊人要充滿羊群的氣味。」好牧人要跟他所照顧的人在一起,這句話對他做為一個公僕有很大的啟發。
總主教鍾安住認為,神父與修女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卻有相同的信念與表現,能將對神的愛、對人的愛,徹底地實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