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時間封存在鹿港

時間封存在鹿港

古風猶存的閩南藝術瑰寶

文‧蘇俐穎  圖‧林旻萱

2025 4月

分靈自泉安龍山寺的鹿港龍山寺,包含剪黏、雕刻、彩繪、藻井,可謂集廟宇工藝大成,處處都是工藝名家的手筆。

名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港,在清代曾是繁華一時的古城,仍堅持著頑強抵抗的姿態,面對歲月的沖洗。遙想往昔先民運用河運的便捷,以其勤懇與商業頭腦撐起一地的繁華,這裡,就如江南水鄉、威尼斯,直到現今,風韻猶存。

正月初春剛過,鹿港鎮上仍縈繞著年節的氣息,磚樓院落之間,燈籠盞盞,春聯新貼。

家世底蘊都在細節間

鹿港的底蘊,就展現在這些不經意的細節之間。鹿水草堂主人、深耕鹿港文史超過30年的陳仕賢告訴我們,簇新紅紙上書寫的對聯,可不是尋常量產的產品,它們多由屋主或者鹿港書法名家揮毫撰寫,內容還依屋主名字或商號客製化融入作為對聯的「冠首」。

開在老街上的老茶坊「怡古齋」,上下聯就這麼寫著:「『怡』神養性請來品嘗茶點,『古』藝傳薪可堪稱謂大師」,橫披:「老街曲巷氣象維新」。百年香舖「施美玉」則是:「『美』香獻瑞迎春福,『玉』舖滿堂喜氣臨」,橫披:「美滿乾坤如璧玉」。糕餅名店「俊美」,上下聯是:「『俊』巧甜糕生隽味,『美』香玉饌著鴻聲」,橫披:「大財源百川聚會」。

屹立於中山路上的丁家大宅是遊客拜訪鹿港不會錯過的重要景點,同樣也展現出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的氣勢與內蘊。

陳仕賢說起從前,鹿港在清代因河港貿易而崛起。移民到此,經商致富後的泉州商人開始重視文教,後代積極求取功名,促使不少商業家族轉變為書香門第。清朝治台213年,全台共有33名進士,「其中有4人,就在鹿港。」陳仕賢說。出身自「丁協源」商號,丁家大宅的前代屋主丁壽泉也是其中之一。

進士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等級,由此反推,當年鹿港自然也有相當多的秀才、舉人,可見文風鼎盛的程度,從事「字、墨、算」(字:寫詩;墨:書畫;算:記帳、算盤,指做生意)行業的人相當多。

鹿水草堂主人、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

新春,鹿港家家戶戶重新張貼春聯,不少春聯還客製化融入了商行、堂號,相當具看點。

新春,鹿港家家戶戶重新張貼春聯,不少春聯還客製化融入了商行、堂號,相當具看點。

風雅書香進士第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曾任職彰師大國文系教授兼副校長,長年投入彰化學研究。他說起某次經當地人引路,踏入鹿港某戶泉州式長屋,乍看尋常的宅邸,內部環繞著匾聯、細雕與大木構,令他難忘,讚嘆:「絕對是富過三代才有。」

雖然外人無緣一睹這棟私宅風貌,但早已名列縣定古蹟、對外開放的丁家大宅,同樣能親炙鹿港豪門世族的風華。又名「進士第」的丁家大宅,有著綜寬三戶、15公尺的寬度,縱深達75公尺,總計約310坪,內部採「三坎三落兩過水」格局。

這樣庭院深深的建築,在鹿港尤多。陳仕賢說明,由於200多年前的房屋建材,取進口的福州杉木作為梁木,受限於當時的船運尺寸,故房子寬度多以五公尺為限。然而,因縱深不設限,往往長達70~80公尺。當時的人們多將對外的區域當作店面,內部作為倉庫或私人住宅使用。

目前人去樓空的丁家大宅,曾在九二一地震時嚴重受損,又經修復。現存的建築結構仍可見百年以前士紳文人的生活講究。導覽志工特別指出幾處:代表規矩及出身的門檻;牆面上的屏風採左字右畫的安排;以及地面的貼磚方式不同,用以區別公私領域,女性閨房的方型地磚,象徵了「止」,中堂的菱形地磚則表示著「入」等等。

另外,宅邸的階梯、神明桌、窗櫺的數量,一概採單數,以符合「陽宅」的風水準則。一階代表了「一步登天」;三階是「步步高陞」。牆面上的窗,有象徵了「圓滿、財富」的圓窗;代表「八卦、平安」的八角窗;以及代表「書香世家」的書卷窗,窗中還有暗喻「竹報平安、中空有節、節節高昇」的竹子。

不過,鹿港令人嘆服的文化厚度,不只有這些建築的意象符碼。神桌上的祖先牌位仍香煙裊裊,接受著後代供奉,展現出大家族的慎終追遠。大宅的對外開放,並無償供民眾參觀,更是由丁氏家族成員、前鹿港文開國小校長丁禎祥極力促成,鹿港人對於自身歷史的珍重與自豪,由此可見。

至今仍供奉祖先的丁家大宅,可見鹿港人的慎終追遠。

舉凡階梯的級數、地磚排列的方式、窗戶的造型等等,丁家大宅處處都藏著大戶人家講究的文化密碼。

舉凡階梯的級數、地磚排列的方式、窗戶的造型等等,丁家大宅處處都藏著大戶人家講究的文化密碼。

舉凡階梯的級數、地磚排列的方式、窗戶的造型等等,丁家大宅處處都藏著大戶人家講究的文化密碼。

由盛轉衰的鹿港古鎮

據學者考據,鹿港原名「鹿仔港」,地名由來主要有二:其一是,當年在此活動的平埔族巴布薩族,稱此地為「Rokau-an」,而後由平埔族語轉譯為閩南語「鹿仔港」。其二是,當年中部多梅花鹿,常有梅花鹿聚集於海口草埔,故得其名。

鹿港的崛起,可追溯到1784年。陳仕賢曾親赴泉州蚶江考察,至今留存的「對渡碑」,碑上記錄著1784年鹿港與泉州正式設置開口對渡,留下了鹿港輝煌往昔的歷史紀錄。

據歷史紀錄,乾隆50年至道光30年(1785~1850年),是鹿港最繁華的時期,鎮上郊商林立、商船雲集,商務繁忙,規模僅次於府城台南。「鹿港飛帆」曾列清代「彰化八景」之一。

然而,這般好景不常。由於港埠淤積日益嚴重,船隻行駛不易,貿易快速衰退。到了日治時代,縱貫線鐵路未行經鹿港,更註定了鹿港日趨沒落的命運。

不過,家世顯赫、腦筋靈活的鹿港人並未坐困愁城。鹿港人走出地方以後,不論商業、政界、醫界、藝文界,仍舊叱吒風雲,名列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辜家;文壇「施家三姊妹」施淑女、施叔青、李昂(施叔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味全食品創辦人黃烈火;帝寶車燈董事長許敘銘等,都來自鹿港。

香火始終鼎盛的鹿港天后宮。

鹿港工藝多與祭祀圈、信仰圈、生活圈重疊,並且保留在常民生活中,因此又被稱作「閩南藝術的活化石」。(圖為鹿港龍山寺的八卦藻井)

閩南藝術活化石

從另一面來說,在地發展停滯,無心插柳地成就了文化資產的留存。

由於當年移民在生活富裕後,積極復刻原鄉生活樣態,也從泉州帶來了不少手藝巧奪天工的匠師,這些匠師不少在此落地生根,上百年來傳承未斷,甚至開枝散葉。

「也因為鹿港人保守,願意守著過去的家業與傳統。」林明德直言。他與彰化縣政府合作,進行鹿港的工藝種類普查,發現鹿港的木工、粧佛、竹籐、金屬、紙藝、刺繡等傳統藝術,其數量、種類均高居彰化之冠。因其代表性、特殊性,自成一格,足以被稱作「鹿港工藝」。

而這些工藝,往往環繞著祭祀、民俗、信仰而展開,至今仍被保留在廟宇、民家、聚落中。

是以,當人們走在俗稱鹿港老街的埔頭街、瑤林街、大有街一帶,除了可以遙想過去「前為街,後為河」,船行、碼頭林立的風光,在曲折的紅磚小徑上,還有昔日留下的半邊井、甕牆、石敢當、九曲巷、隘門等特殊景觀。當年廈郊旗下代表商號所建的十宜樓、意樓等船頭行(類似於今日的船運公司或代理商)至今仍在──其中的意樓,20年前由出身彰化福興(鹿港隔壁鄉)、發跡於台中的俊美食品創辦人李俊德出資買下後,自費修復,頹圮的老屋煥然一新,傳為地方佳話。

在老街外的中山街,是清嘉慶年間,因腹地飽和而擴建的一條馬路,當時被稱「鹿港大街」。道路前後約1公里長,人們為了避免風吹日晒雨淋,以木架構搭成連綿不絕的屋頂,故又別稱「不見天街」。雖然屋頂在日治時代因為都市計畫拆除,但卻因此露出了美麗的建築立面,舉凡丁家大宅、百年糕餅老店「玉珍齋」,都在這條街上。

整體說來,鹿港範圍不大。小鎮最精華的區段,由地標性景點的龍山寺徒步到天后宮,總長不過1公里,步行到最早開發的北頭漁村,也不過3公里。東西向不到500公尺寬。縱然尺度規模不比府城,但大小景點、商店,均匯聚在腳程範圍可達之內。

而在這小小古鎮,是林明德所言,堪稱珍貴的「閩南藝術的活化石」,是台灣值得與世界分享的世界文化潛力點。因天時、地利、人和,古風猶存,步行其中,繁華流轉,百年時空一瞬,都在眼前。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