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頂級盛宴
特色小吃是夜市的靈魂。「台灣在飲食文化上,是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會點。」余舜德說,台灣夜市小吃海納百川,能吃到東北亞菜系,也能吃到東南亞料理,還可吃到來自中國各個省份、160萬移民帶來的各路菜餚。
此外,台灣小吃的發展也充滿創意。余舜德舉例,夜市牛排、蚵仔煎、大雞排、鹽酥雞、大餅包小餅,以及大腸包小腸等等,皆是獨樹一幟,「在夜市小吃中,的確可看見很多傳統美食的創新。」
臭豆腐、珍珠奶茶、豆花、蚵仔麵線,還有烤架上烤得滋滋作響的香腸及魷魚,台灣夜市小吃美味群集,背後也有許多有趣的典故。
「我們想不出為何肉羹會出現在夜市的小吃名單,因為它是辦桌魚翅羹的簡化版。」余舜德說,台北圓環商圈還未沒落前,圓環肉羹名聞遐邇,看似常民等級的羹湯,帶著香菇與微酸筍香的清甜湯頭,有著濃濃古早味,肉羹裡吃得到豬肉,真材實料,每個人都愛來上一碗。「這道受歡迎的小吃,其實是以前勞工階級沒有機會吃到大菜時,想要打牙祭的夜市首選。」平民版的魚翅羹,「裡頭當然沒有魚翅了。」余舜德笑說。
台灣師範大學講師暨世界遺產領隊馬繼康,接待國際旅客時,常會介紹小吃背後的故事。「許多人覺得台南飲食偏甜,這是因為早期在台灣,糖是貴重的食材,只有富貴人家吃得起。」鄭氏王朝時期,許多宮中御廚出來憑手藝討生計,「如何區別庶民小吃與宮廷小吃的差別,就是在料理中加糖,因為糖叫富貴味。」
而每處夜市都會出現的蚵仔煎,據傳與「國姓爺」鄭成功有關。馬繼康說,當初鄭成功來到台灣,攻打熱蘭遮城時米糧不足,端午節為了讓士兵吃飽,便用在地的蕃薯粉打漿,加上豆芽菜與海邊盛產的肥美蚵仔,做成粽子的替代品,稱為煎䭔,「這就是蚵仔煎的原型。」台南的意麵,則是因為意麵食材中添加鴨蛋,師傅在擀麵時必須使力,發出「噫……」的聲音;還有台語稱作「幼(細小)麵」,由此而得名。馬繼康的小吃故事,遊客聽了津津有味,讓台灣小吃憑添增許多趣味。
在地人才會去逛的南機場夜市,規劃整潔有序,好吃又好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