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濕地,台灣具特色的濕地樣貌
這些濕地風光都被收藏在《野性濕地》紀錄片中,這是方偉達所長和導演馮振隆以十年時光,記錄台灣從高山到海洋濕地的精采風光與珍稀物種,四集節目包括高山湖泊、農田濕地、河川濕地與海岸濕地。這個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的計畫,總召集人方偉達認為,除了記錄,也希望將台灣濕地的風光特色介紹給國外,未來還將出版《台灣濕地誌》。
這部影片英語版獲得聯合國拉姆薩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以下簡稱「濕地公約」)東亞中心、「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亞洲委員會聯合頒發《Best of Best Award》國際大獎。SWS總會會長Susan Galatowitsch 2024年4月特地來台頒獎,此影片也在美國、韓國、泰國播放。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成立於1980年,致力在全世界推動對於濕地理解、保育、保護、恢復,並且以科學管理為基礎,促進濕地永續性。
「濕地公約」於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薩簽署,共有170個締約成員。《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記載了「濕地公約」規定的地球上重要濕地,登錄濕地2,337處,總面積2億5,205萬1,186公頃。
在SWS亞洲委員會擔任主席的方偉達認為,台灣濕地面積雖然比不上如英國、阿根廷等濕地大國,但台灣濕地類型非常豐富,如果依據「濕地公約」的定義,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公尺的海域,台灣水庫、高山內陸湖泊、沿岸潟湖、岩礁、藻礁等有草有水有土的地方,都是濕地,還有鹽田、農田等人工濕地等。
曾任SWS會長的班.拉帕契(Ben LePage)認證,「垂直濕地」(vertical wetlands)是台灣特有的濕地,這是台灣可以自豪之處。近兩年拉帕契在台師大擔任客座教授,接受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邀請,探勘垂直濕地。方偉達解釋,講到濕地,大家會想到水平的沼澤、潟湖、紅樹林,而且學界對濕地定義中,從來沒有包括垂直濕地。
若要定義垂直濕地:「斜坡超過30度的山壁、岩隙,有依賴地表水源的植被;或是在山林間的瀑布、滲水岩壁,甚至是台灣沿海的藻礁等,都是從海洋到高山的垂直濕地。」
拉帕契認為,桃園老梅綠石槽、藻礁垂直浮出海面,也可以視為垂直濕地,而且這類型的濕地生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藍綠菌可能是地球上第一批製造出氧氣的始祖,可以解釋地球生物的起源。
擔任SWS亞洲委員會主席的方偉達認為,台灣濕地類型非常豐富。
國寶級保育植物台灣水韭是只能在陽明山夢幻湖發現的濕地物種。(外交部資料)
師大教授方偉達研究濕地,深入到海岸山脈。(方偉達提供)
導演馮振隆曾經在山上蹲點23天,就是要拍帝雉。(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貢寮水梯田為人工濕地。(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方偉達研究團隊在龍洞灣進行水下調查,了解農曆七月十五日大潮來臨,烏魚洄游出現的現象。(方承舜攝)
正在孵蛋的公水雉,顯示台灣生態復育成果。(方偉達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溼地的紅樹林富有蓄積碳匯、防洪抗旱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