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43載,「蒸」跡重現
在軌道上往來奔馳的火車,無疑是林鐵線上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了。尤其是冒著煙的蒸汽火車,雖然只維持著工業1.0的水平,仰賴著燒煤的動力,比起現代火車,因為納入大量的電子類產品,機能堪稱簡單。
但只要維護得當,還能依照以前的形體、機關持續使用。而當這些年逾百歲的古董,居然能一如當年的勇壯,奔馳在軌道上,確實令人感受到猶如時空穿越的懷舊與浪漫。
踏入了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同樣在今年才光榮重返,重新回到崗位執勤的Shay 21號蒸汽火車,正靜靜停放在車庫之中,等候著每月一個週六的執勤時間。
因擁有絕佳的爬坡能力,1912年,由美國引進的21號,曾經在林鐵服役超過60年,退役後,1976年安放在嘉義公園,封存了43年。直到2019年,林務局斥資2,200萬,歷經18個月的修復與9個月的試車,老火車終於華麗轉身。
在現代交通工具蓬勃發展的現在,修復並讓古老火車復駛在軌道上,如此的「不合時宜」,反倒成為「國家軟實力的象徵。」古庭維認為。蒸汽火車承載了木都嘉義發展的過往,就文資保存、族群歷史記憶,象徵性不言可喻。
更別提,作為台灣名勝之一的阿里山,因為可愛的蒸汽火車,復古懷舊的外觀、侷促卻別具溫馨的車廂空間,不僅讓遊客們萌生好感,更為旅程增添了不少亮點。
雖說修復之路並不容易。因為陳放多年,21號的鐵皮外表、零件等,均已嚴重鏽蝕。也因林鐵營運單位的幾度易手,最早日治時代由總督府交通局開始,戰後則轉為林務局(林業署前身),還一度委外,由民間公司宏都阿里山公司、台鐵等單位經營。直到2018年,重新回歸林務局,並由同年成立的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專責管理。
負責單位的數次更迭,導致了技術層面的斷層,資料、技術與人才嚴重斷裂,1993年嘉義北門修理工廠還曾遭祝融之災,不少重要文資付之一炬。
名列修復團隊的林鐵處工程士邱聰德回憶,團隊初接手時,除了將零件逐一拆解,並重新製作;構造的功能、蒸汽氣流運轉的模式,更讓人倍感棘手。他們除了交叉比對各方資料,也拜訪當年林鐵或台鐵的工程人員,有這些耄耋之年的老前輩慨然相助後,再從前輩慣用的日文專業詞彙重新轉譯為中文。
修復團隊之一的林鐵工程士邱聰德表示,因陳放多年,Shay 21號的外表、零件多處鏽蝕,現今新造的零件有六成均已改為台產。
林鐵全線通車與蒸汽火車的華麗轉身,無不來自一群勤勉踏實的小螺絲釘共同完成。圖為負責火車維修的工程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