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都是暴發戶嗎?」
多數台灣人在全台多個步道能碰觸到的樹蕨,其實在國際上相當稀少,更在多國都被列為保育類植物。
《華盛頓公約》也將全球桫欏科植物列入附錄二中進行監管,國際間進行貿易時,需附有《華盛頓公約》許可證才可進行。
但在台灣,我們與它們朝夕相處,不僅熟悉,借用這些天然材料的歷史,也是生活日常。以筆筒樹為例,氣生根密布的基部,採收後製為蛇木板、蛇木柱,因為排水通風良好、耐用,被視為種植蘭花等植物的優良介質;烏來過往也有商家將花紋獨特的筆筒樹幹再製為筆筒,深受日本觀光客喜愛。
過往台灣北部的農家,有將筆筒樹葉梗砍下,串成長方形板子,作為蕃薯磨泥的天然廚具。導演吳念真也曾撰文分享,幼時與手足一同用此工具,加工蕃薯製粿的甜蜜回憶。
這些事蹟在外國人眼裡可能頗為驚世駭俗。「以前有一位在蘇黎世大學的同事來台灣,當我帶著他經過一處菜市場時,他一看到路邊丟著蛇木柱,馬上要我停車,因為他要撿回家。」郭城孟表示,當時那位在路邊翻動垃圾堆的身影,實在難忘。
他在德國柏林植物園工作時,有次被同事問到:「台灣人都是暴發戶嗎?」原來台灣如此全面性的利用筆筒樹的方式,在外國人眼裡看來是把侏羅紀老古董拿來使用的豪奢行為。郭城孟笑說,自己有次被問到煩了,便理直氣壯地回:「我們就很多,不然你要怎麼樣。」
蕨類植物特有的捲旋狀新芽,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皆能為觀者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
樹蕨葉片上的黑色斑點,正是蕨類植物繁殖的主要方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