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船」說信仰・順風相送

「船」說信仰・順風相送

台灣迎王祭典.燒王船

文‧曾蘭淑  圖‧林格立

2024 9月

王駕出巡遶境,東港街頭萬人空巷。

東港送王祭典的重頭戲「燒王船」,「王船」是王爺巡狩地方的交通工具,也是解除瘟疫的法器;在現代,更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古時皇帝會特任欽差大臣,代替天子下鄉巡視,查弊救災;台灣受歡迎的王爺信仰也有相同的考察制度。尤其是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是東港東隆宮崇敬的神祇溫王爺,每三年邀請天庭結拜的五位王爺,代替玉皇大帝下凡巡狩東港,求福禳災。

東港人以莊嚴隆重的典禮迎王,王爺們出巡遶境,消災賜福。為了感念祂們的恩澤,特地製作豪華的王船,以燒王船的方式,恭送王爺們回駕,也押解疫疾厄運離去,送瘟出境,合境平安。
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平安祭,今(2024)年9月28日起舉行八天七夜的祭典。第一次參加迎王祭典的民眾,不要錯過迎王請水、過火儀式,現場炮火連天,熱鬧無比;王駕出巡經過東隆宮造價上億元的黃金牌樓,萬人鑽動,盛況震天動地;王轎帶頭,上百隊陣頭遶境,萬人空巷,煙火沖霄;還有最後一天凌晨送王,燒王船火光沖天,震撼人心,接著是偃旗息鼓後的肅穆與疲憊,為迎王祭劃下句點。

外國友人可以親自體驗改運,以及遶境的隨香、夯枷等民俗。我們不要只湊熱鬧,也要看門道,了解迎王祭的禁忌、玄妙,與東港人引以為傲的民俗信仰。

迎王送王,文化傳承

迎王祭典遵循古禮,比照古時欽差大臣代替天子下鄉巡視的排場與禮數,科儀嚴謹繁複,東隆宮祭典委員會旗下分為五科、動員上千人承辦此祭典。

「三年一科迎王祭是東港人大代誌,」東港東隆宮董事長潘慶士自豪地說:「就連2021年疫情肆虐期間,全國暫停舉行遶境儀式,東隆宮與中央單位公文一來一往,在前縣長潘孟安背書保證下,成為全台第一個在疫情期間舉行遶境的祭典。」

13歲就在迎王祭的宋江陣打鼓,73歲的潘慶士已參與過20科的迎王祭典,他說,今年共有來自全國各地宮廟168個隊伍、246頂神轎參加遶境。東隆宮第一天至少要準備8,000份便當,接著每天都有讓信眾吃到飽的「湯飯」,這一餐就要用掉60斗白米的湯飯,其實就是海鮮粥,其中加了東港三寶之一的鮪魚、比櫻花蝦還大一點的蝦猴等海鮮;有時晚餐還會備上流水席。整個祭儀結束還有平安宴,至少席開400桌,黑鮪魚生魚片、櫻花蝦米糕、烏魚子冷盤等東港特色料理必不可少。

流水席的用料與份量之龐大與繁雜,都由潘慶士運籌帷幄,但最讓信眾佩服的是潘慶士開「108宴」菜單的功力。

「108宴」顧名思義就是108道菜,這場不對外開放的「送王宴」,是在迎王祭第七天的子時(夜間11點),恭送王爺們回天庭前的餞別筵席,由主祭的大總理出錢籌辦,率領36位執禮的內書,在代天府內祭拜獻供,連開菜單的潘慶士都不能觀禮。但潘慶士神秘地透露,108宴就是滿漢全席。

夯枷:民眾可以選擇夯枷,來向溫王爺許願或是還願。(莊坤儒攝)

由班頭拿著溫王爺的令旗,為信徒驅邪避凶、祈求平安,稱為改運。

王爺出巡遶境,早出晚歸。(東隆宮提供)

神秘莊嚴,科儀完備

除了送王的108宴,還有許多祭儀遵循古禮不對外開放。最重要的是科年迎王,要迎哪一位大千歲的決定過程。這個重要的關鍵,會在請王前一天的子時,由大總理、東隆宮董事長、祭典科科長三人,擲筊請示。

深諳迎王祭典的文化工作者、木日水巷工作室負責人蘇煌文透露,主事者會一一唱名千歲姓氏,從擲最多聖筊者,或是從五個達三個聖筊的王爺中再擲筊,但三人不可透露是何姓氏。隔日,負責大千歲的轎班,到搭建在海岸邊的請水台前,在砂台上感應寫下大千歲姓氏,符合才能真正對外公布,象徵大千歲的王駕真的駕到。

在歷科確認大千歲的過程中,蘇煌文說:「有一科擲出從未出現的『羅』姓,祭典科科長擔心轎班會寫不出來,延誤往後迎王行程,因此不放心地偷偷到溫王爺前請示,溫王爺交待不用擔心。」果真隔天轎班第二次就神奇寫出正確的羅姓。反倒是經常出現的「封」姓,有一年寫到第13次才寫中。

更令人茶餘飯後談論的是1997年丁丑科,當年負責大千歲的轎班是個不識字的水電師傅,為了完成神諭,一個月前就誠心吃素,祈求王爺牽著他的手,果真冥冥之中完成諭旨。

屏東縣政府正打造全台第一間「王船文化館」,目前造船師傅正趕製展示的王船。

溫王爺也會適應時代的需要

說到冥冥之中,蘇煌文說了一個小故事。負責迎王祭七個王爺遶境任務的七角頭,誰負責哪一個王爺的轎班,都是由擲筊決定。從1952年恢復舉辦迎王祭以來,七角頭中的頂頭角卻從未抽中溫王爺。

原來地方流傳著頂頭角的先人與人發生齟齬,遭到咒詛,縱使後人曾經公開道歉,也無濟於事。蘇煌文說,雖是如此,溫王爺卻總是讓頂頭角抽中大千歲,作為彌補。

七角頭的轎班以及擔任振文堂、振武堂的內書、班頭等職務,多是由父傳子的世襲制,從小開始參與迎王祭典,造就地方都以參與迎王祭為己任。

由於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深入人心,「科」也成為老一輩東港人生活的習慣用語,例如「我是哪一科結婚的,我的小孩是哪一科生的」;連每一科年都會根據天干地支來說,例如2024年是甲辰年。

隨著時代演進,東港子弟出外就學、就業,雖然迎王祭必定回鄉參加,但是少子化的趨勢,導致這些世襲的職務也開放給親友或從外地搬到東港的民眾,但必須到溫王爺座前,擲出三個聖筊才能允准參加。蘇煌文認為,冥冥之中,溫王爺有其方式來適應時代。

地方人士尤為津津樂道便是有一年迎王祭前出現二個颱風,地方請示溫王爺,指示繼續舉行,結果颱風果真轉向。

迎王祭祀科儀以及東港大小事不能解決的,就要求問溫王爺。如同東隆宮牌樓上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顯示溫王爺庇護東港,疼愛東港。

燒王船前,民眾可以至東隆宮的王船廠,就近一窺王船精緻的工藝之美。

王船上的水手栩栩如生。

民眾可以數一數,車船船身繡有九頭龍。

漁船工法,東港獨有

船頭有被當地人戲稱「瑪莎拉蒂」的海神三叉戟標誌,船身繡有九頭龍,長46尺、寬12尺、高16尺的王船,重達12噸,船身配備十座移動式大炮、四座固定炮台,手工打造的牛欄、豬圈、馬舍,六匹給王爺騎乘的馬匹,還有廚房、廁所、桌椅一應俱全,位於船椽的36名水手,栩栩如生。

東隆宮王船執行長潘鳳得說到王船的歷史,清朝用木製的王船,第七科改成紙糊的船,戰後又改回木製。

木日水巷工作室負責人蘇煌文說,60年代正逢台灣經濟起飛,漁船愈做愈大,正好培育一批造船師傅,提供「漁船工法」來造王船。

東港王船技術不僅提供東港王船之用,甚至還可以為小琉球與其他宮廟的王船接單代工。

東隆宮設計科科長蔡文化說,木製王船最重要的製作技術就是不能漏水。他13歲當造船學徒,45年前開始協助造船,造過的王船不計其數。他說,壯年時鎮上至少有120位師傅,每人輪值三小時做王船;現今師傅老成凋零,平均年齡70歲,大家都擔心製船工藝會就此失傳。

屏東縣政府進行為王船3D建模的作業,希望留存王船工藝。全台第一間「王船文化館」,計劃今(2024)年開放,現場展示與燒王船比例相當的王船,讓民眾縱使錯過迎王祭,也可以了解迎王科儀與船體工藝。

「108宴」是恭送王爺們回天庭前的餞別筵席。 (東隆宮提供)

送王船,消災賜福

迎王祭典的高潮,在於第八天子夜送王祭典燒王船。工作人員將面額超過上兆元的天庫堆置於王船周邊,王爺令牌登船後,進行三獻禮,開始燒王船。

燒王船依照以往習俗,當王船點火後,轎班等工作人員會在靜默中,頭也不回的離去,避免喧鬧,以免疫鬼又跟著你回家。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說,這稱為偃旗息鼓。但現今很多送瘟的習俗已經轉變為嘉年華會。

研究台灣民間信仰20多年的謝國興強調,台灣北從基隆南到屏東,各地均有定期、不定期的王船祭典活動,其他地區迎王大多用糊紙的王船,唯獨東港、小琉球與南州,因為沒有帆船師傅,獨自發展出用木船的師傅來造王船的工藝。

例如高雄茄萣的王船師傅蘇春發,傳承古代帆船系統的工藝,打造80多艘糊紙王船,王船尺寸不輸木造王船,依地方財力可以打造長70~80尺的巨大王船。

但唯獨東港保有王船遶境特色,又稱遷船,所謂的陸上行舟,其中最大正面的意義是收煞驅瘟,經過之處收取居民紙人(替身仔),交由王船帶走,具有消災祈福之效。

民眾準備添載,提供王爺與隨從在路上使用的補給品。

民間生命力,社會韌性

謝國興在其《禮祝下鄉》一書中,針對台南、東港與漳州的驅瘟逐疫祭典的王府行儀進行比較。他指出,以船送瘟的習俗源自中國福建,傳至台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但也出現在地化、融入當地民間信仰,即土著化的情況。

例如台灣各地均有王爺信仰,但不是所有的王爺信仰與儀式都具備王醮、王船、王府這三個元素。各地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的迎王祭典,主祀神也不全是王爺。

他舉例,台灣王爺分靈最多、信仰最盛的台南北門南鯤鯓代天府,近百年內並未舉行迎王及燒王船的活動;台南關廟、歸仁等地則是不定期舉辦迎王祭;嘉義東石先天宮每四年設王醮、燒王船,但沒有王府。

謝國興指出,至於240年以來沒有中斷的台南西港刈香,西港慶安宮主祀神為媽祖,能夠保留完整王府科儀,主要是從古代秀才到現代讀書人的投入,並以正統儒家三獻禮來執禮,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村莊全員投入練功,操練近30個文武陣頭。

謝國興曾估算,漳州平均一年至少燒掉40~50艘王船,台灣一年不到十艘,但由於中國在1960年代曾經中斷過相關的祭典,就造船技術的精緻度、儀式的講究與完整性,全球華人地區以台灣最完整保留豐富的祭典科儀,背後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

「西港刈香」、「東港迎王」已由國家指定為國家級的無形文化資產。參與這些慶典,看到在地人出錢出力的投入,將信仰與文化的傳承看做是生命中重要的事。為何能傳承下來?謝國興認為,民間自發的生命力,信仰支持的力量,這就是令人感動的社會韌性。

燒王船是恭送王爺回天庭繳旨。王駕離境後,各寺廟、角頭皆偃旗息鼓,各自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