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員培訓到資料共享的雙贏
「氣象預報背後其實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綜合表現。」馮欽賜說:「台灣在這部分發展比較先進,能夠輸出技術較多。」周仲島則指出菲律賓在地的人才,能處理的多是簡易氣候統計議題,而非複雜多變的劇烈天氣。氣候和天氣不一樣,天氣是指短時間內大氣的變化情形,具有多變性,「要做天氣的預測,必須具備即時快速資料處理與分析的能力。」
設在各地的觀測站,收集回來的資料複雜且細瑣,舉凡溫度、濕度、雨量、風速、風向、氣壓等等,除用來了解天氣現況外,都會盡量被納入氣象模型中演算,增進預報準確。馮欽賜解釋,這些資料如何處理、篩選及最佳運用,其實每個環節都是科學技術,也就是氣象專業中所稱的「資料同化」。
資料同化後,再匯入電腦氣象模型中。雖說全球的氣象模型有其通用性,但各地仍需依在地的氣象條件進行調校,才能愈趨近準確。台灣多年來分享台灣先進的颱風預報決策資訊系統,協助菲律賓氣象局(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PAGASA)建置氣象模型,提升其颱風作業的效能,並且培訓當地技術人員在雷達降雨估計、海象預報模式及短期氣候預報的專業,經過數年已小有所成。部分雙方合作的成果,均可見於PAGASA的官網。
除了氣象專業外,周仲島把他在台灣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合作的經驗帶到菲律賓,協助菲律賓預測山區裡面的降水暴雨。設置雨滴譜儀,收集近地面降雨微特徵資料,為建立即時土石流的預警系統建構奠基工作。
有來有往,菲律賓則分享在地的雷達、探空站即時資料數值,幫助台灣超前預測颱風走向,及更細緻的天氣預測。周仲島舉2023年的小犬(Koniu)颱風為例,「除了看颱風的走向路線,我們更注重颱風的結構,你看小犬颱風的雲雨結構南北不對稱,北邊幾乎是空的,南邊結構紮實,有了這樣的資訊,能讓我們在防災緊急應變與資源配置更有效率。」2016年的強烈颱風莫蘭蒂(Meranti),也是結合了台菲兩地的雷達資料,繪出完整的颱風雷達回波圖,第一手的資料,讓台灣對颱風侵襲可能帶來的災害,建置起完整的防禦機制。
另一方面,台灣因國際情勢的囿限,並非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的成員,取得氣象資料較別人曲折費力,有了菲律賓第一手觀測資料的分享,能夠強化氣象監測與預測的精準。而菲國更常藉助國際組織參與,邀請台灣分享經驗,認識國際友人,這樣的互惠來往,是雙贏的實績。
周仲島協助菲國設置雨滴譜儀,收集近地面降雨微特徵資料,為建立即時土石流預警系統建構奠基工作。
結合了台菲兩地的雷達資料,繪出2016年強烈颱風莫蘭蒂完整的颱風雷達回波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莫拉克颱風對台灣造成極大損害。周仲島當年建議,與菲律賓合作,提早取得颱風經過呂宋島及附近海域的觀測資訊,對台灣的颱風監測預報將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