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湖「穀東」復耕「中村種」
「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是形容陽明山氣候的台灣俗諺。12月的冬日,竹子湖微雨,氣溫較市區低了將近五度,遠山山頂雲霧飄渺,漫步在山嵐氤氳的山路,頗有詩意。此時,花農、也是穀東俱樂部召集人的陳永如,帶著經過日曬的三小袋「中村米」,到湖田國小借用設備碾米。
網購的古董級風鼓車看起來歷經風霜,陳永如快手快腳地將稻穀倒入風斗中,右手轉動著風鼓手把,左手上下搖晃著風鼓揠,稻穀便從風斗落入風穀箱。
「你看,這些飄出來的是空包彈。」陳永如指著被風吹出的稻殼說,空殼與較輕的雜物會隨風飄出風箱,較重的實穀會落入近端的斜出口。
路過的學童看到罕見的風鼓車在運轉,紛紛好奇圍觀,有人忍不住動手體驗碾米的「樂趣」,也有人邊轉動風鼓一邊驚呼:「哇,我是大力士耶。」陳永如則提醒學童離開風口:「這個(稻穀)有稻毛,沾黏在身上,身體會癢喔。」
稻穀就這樣重覆地被送進風鼓車,篩掉雜質,粒粒飽滿的實穀接著被送進脫穀機脫殼;第一遍脫出粗糠,再次脫出米糠,最後碾出精米。粗糠與米糠作為有機肥,精米用來食用。「剛碾好的米最好吃,不要放太久,否則香氣會退得快。」陳永如說。
隔天,近20名穀東俱樂部成員與「磯永吉小屋」學會的志工,就齊聚苗榜餐廳,一邊享用中村米煮成的米飯,一邊分享種海芋、種稻的農事與趣事。稻米,串起農村的濃情味。
現今民眾常吃的台稉九號米,色澤剔透、口感Q彈,我們觀察,中村米略顯白,米粒中間還有條棕色線,米飯有淡淡的飯香,口感則偏硬且有嚼勁。
「這在當時(日治時期)已是口感很好的米,現在對穀東來說,這(中村種)是有故事的米,不是好不好吃的問題。」陳永如說。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榖東俱樂部召集人陳永如操作碾米機碾米。(郭美瑜攝)
湖田國小學童看見罕見的風穀機在運轉,紛紛動手體驗。(郭美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