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機廠:昔日東洋最大火車健檢中心
在城市另一頭的台北機廠,也是體現台灣現代化、工業化的場域。1935年落成時是東洋最大規模的鐵道工廠,而今是台灣都會區面積最大的國定古蹟,八十多年來送往迎來地檢修各式台鐵車輛,見證鐵道修理技術在台的發展。
台北機廠現有面積約17公頃,各廠區的設計與規劃都別具巧思與用意。長167公尺,高20.4公尺,寬距23.8公尺的組立工場,是車輛進廠檢修時最先拆卸檢查及最終組裝出廠的地方。混凝土的外牆,搭配大跨距的鋼製桁架,屋頂結構採人工的「鉚釘榫接法」,呈現工業建築中對稱、挑高及大面積開窗等特色。同時,南北向採光,避開東西側陽光直射,是很節能環保的空間。
數個廠區的地板是以檜木塊拼鋪而成,接縫處以瀝青填補,如此設計,一來可吸附油漬,木頭的避震較好,可減輕零件掉落的損傷,更顯示當時的工技智慧。原動室的鍋爐提供高壓蒸氣驅動各工場機具後,其餘熱力再經由蒸氣管導入員工澡堂浴池,工人下班後到澡堂泡澡、洗去一身疲憊,在當年就早已實踐環保綠能、資源再利用的概念。
不同於鐵道部廳舍屬於鐵道行政運籌中心,台北機廠紀錄的是台鐵工人的勞動生活史,廠內處處留有工人生活的痕跡。
資深文化志工蘇允指著柴電工場與內燃機工場間的壁畫說,這是工人自發的創作;還有台鐵機器人,是員工利用廢棄的零件拼組而成;場區的牆上還有用粉筆寫下該注意的數值或是工序,隨處可見提醒工作安全的警語,讓廠區充滿生活感。
今年63歲,已退休的廠長陳武昌,在台北機廠已工作45年,他領我們穿過環境最悶熱的鍛冶工場,昔日火車所需的零件都是工人在此自行鍛造。在沒有電腦控制的年代,靠的就是工人的技術與經驗,工班中技術最好的,就由他掌控蒸氣錘搥打的深度,廠區還留著許多當年工人自己鍛造的手工具,「一台蒸汽火車的零配件就上千種,當年蒸汽火車所有的零件,台鐵員工都可以自己鍛造。」陳武昌自豪地說。在這區工作也有好處,常有工人帶著一袋紅豆來上工,利用蒸氣熱能、放上一天,下班就有一鍋綿密的紅豆湯可以品嚐。
這些從陳武昌口中分享的點滴,是鐵道工廠裡特有生活經驗,也是難能可貴的工業文化資產。
鐵道部二樓的花廳,天花板上橢圓形巧緻精美的灰泥雕塑,顯示其官方廳舍的講究與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