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右)代表國軍醫療體系於今年四月與永續基金會共同簽署永續倡議,宣示旗下14間醫療院將共同為台灣永續醫療付出一份心力。
以氣候變遷作為主軸的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8)會議,首次將會期的一日訂為「健康日」(Health Day);與會的124國簽署《氣候與健康宣言》(Declaration of Climate and Health),提醒大眾關注氣候變遷的同時,需留意隨之而來對健康的危害。
2024年八月初在台北舉行的亞太永續高峰會,除節能減碳、生態保育與再生能源等常見議題,醫療技術與管理也在今年首次加入。
包含花蓮慈濟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等多家醫療院所,在會中展出先進醫療技術,和節能減碳具體成果。
於二樓會場舉行的「開拓醫界新視野──打造醫療永續產業鏈」論壇,則有衛福部雙和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等醫院的院長分享、交流永續成果,也與上下游廠商,共商未來發展方向。
醫療系統的加入,在這場永續盛會中意味著什麼呢?
不僅承擔風險,也產生風險
颱風過境,強風豪雨不僅導致斷水斷電,淹積水後,還有病媒蚊與類鼻疽感染風險;熱浪侵襲,極端高溫使得熱衰竭、中暑病患數量暴增。
在頻繁發生的天災背後,不僅有全球暖化帶來氣候變遷的影響,也是對醫療系統面對與日俱增的外在風險的考驗。然而,醫療院所拯救人命的同時,竟也是釀成氣候變遷的來源之一。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全世界碳排放量中,醫療體系佔比約為4.4%,高於船運的3%與飛機運輸的2.5~3%,相當於全球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排行中第五大國家的年排放量。
他表示,在台灣,包含藥廠等醫療相關企業與單位,年碳排則高達4.6%,是工業生產事業外的排碳大戶。審視國內醫院能源使用佔比高達16%,比起用電密集的交通事業還多出3%。每逢拜訪醫院提起這些數字時,「連醫院自己也都嚇一跳。」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靜儀(右2)參觀亞太永續博覽會的醫療展攤,深入了解各大醫療院所在永續發展上的具體成果。
安裝在屋頂的太陽能板,成為醫療院所的電力來源之一。(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提供)
雙和醫院將回收的醫療廢棄物塑膠材料再製成垃圾袋,不僅自給自足,未來更有望成為額外的收入來源。(林旻萱攝)
院前將人車隔離的交通錐連桿,也是雙和醫院醫療廢棄物的再製品。(林旻萱攝)
餐廳美食街所產生的碳排量,其實也是永續醫療中必須注意的一部分。(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提供)
衛福部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上任兩年來,積極推動醫療永續發展,領導雙和醫院團隊榮獲多項獎項。(林旻萱攝)
節省電力的進退維谷
仔細檢視國內醫院能源使用佔比,電力消費佔了九成,其中約六成為空調設備,照明設備與電梯設備則各佔一成。若想減碳,佔據電力使用的七成來源是各家醫院節能的首要目標。
對於醫療院所來說,節能減碳卻是具挑戰的任務。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直指,「醫療事業和超商一樣都是全天候運轉,有使用就有碳排。」為確保環境安全,全天候開冷氣控制溫度,是必要之舉,但政府宣導民眾耳熟能詳的冷氣溫度設定28度,對開刀房裡的醫材或手術行為都會帶來影響。
在種種限制下,各家醫院不得不積極尋求各種創新解決方案。
首先,各家醫院開始裝設太陽能板「開源」,雙和醫院每年平均可發電26萬度供院內使用;更新硬體設備則可「節流」,例如,林口長庚醫院裝設紅外線、紫外線裝置,讓LED燈開關更智慧,每年總計節省35.1萬度用電量。
提供病患、家屬、醫護在各樓層移動的電梯,開關門、升降等皆會製造碳排放;在人潮高峰期,逐層停等,更增添資源耗費。臺中榮民總醫院於今年「APSAA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SDG 12」獲得銅獎的「智慧節能電梯」專案,便以人流監測智能系統,減少12.9%能源耗損,也將電梯起降煞車的熱能轉換為電力使用。
總統賴清德在八月前往臺中榮總,了解電子化床頭卡等智慧醫療成果,並對其提升醫療效能的進展表示關切。(臺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為員工打造舒適且安心的工作環境,是醫療永續中長期規劃中的關鍵一環。圖為雙和醫院為員工提供的「幸福空間」與健身房,供員工放鬆與運動使用。(林旻萱攝)
加強回收與循環經濟
在直接溫室氣體的碳排計算中,還有廢棄物。但相較一般廢棄物,醫院產生的醫療廢棄物因可能有感染風險,需特別處理。作為原料之一的玻璃,林口長庚醫院過往將廢玻璃藥瓶以焚化處理,每年平均產生22,304公斤碳排放量,經回收、破碎、清洗後,每年僅剩下52公斤碳排量,更省下近50萬元處理費。
雙和醫院除回收玻璃再利用為馬賽克磚材外,塑膠也是重點回收品之一。透析室軟袋等醫藥材使用的三號塑膠,打碎後可作為輪胎原料,月回收約5,000公斤;藥劑部使用的二號與四號塑膠,則可再製為垃圾袋、公關筆與針筒回收盒,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更分享,塑膠袋在三月已取得環保標章,未來不僅能自用,還有機會對外販售。
減碳排的同時,也緩解了醫院緊繃的人力。以臺中榮總的「電子紙床頭卡」為例,以電子紙顯示器取代紙本床頭卡,不僅能迅速整合醫護註記、特別醫囑等重要訊息,供醫護人員迅速掌握病患情況並正確給藥,加強醫療品質,每床還能節省需耗時19分鐘更換床頭卡的工時,以臺中榮總總計約1,600床計算,總計每日可減少432小時工時,大約等同54位護理師人力;「智慧化及時給藥管理系統」則是能減少手術單位平均44分鐘、加護病房平均80分鐘的藥物傳送時間。
多家醫療院所院長聯同醫藥材運輸及製造企業,共同參與此次亞太永續博覽會的醫療論壇,攜手探討台灣醫療永續的未來發展方向。
碳排,無處不在
「在ESG中,醫院的S(social,社會責任)面本來就做得很好,但很少會想到G(governance,公司治理)和E(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的部分。」簡又新指出,當醫院把佔比70%的能源使用進行有效節省,也讓各家院長苦惱許久的營運成本痛點,迎刃而解。
程毅君以雙和醫院為例指出,四年期間醫院已經減碳達20%,以能源密度(EUI)來看,每年平均都能控制在220左右,與台灣平均值224接近。「但這兩年進展看起來有點停滯、碰到瓶頸。」他進一步指出,「我們遲早要踏出一步進入範疇三的管理,才能讓我們的能源管理,及碳排管理有突破性進展。」
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CFV)是全球企業透過國際標準方式,盤查生產環節中,直接與間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方式。在國際多種現行規範中,ISO 14064-1 2006年版溫室氣體盤查標準將碳排劃分為三大範疇。
範疇一、二是企業直接、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包含使用之電力、熱能、醫藥材等。而程毅君點出的範疇三,則是不論企業、醫院來說,都相當難掌握的「間接排放」,需含括上下游產業鏈所產生的碳排,例如,員工通勤、客戶拜訪、藥品運送,特別是醫藥材生產時產生的碳排。
因此,此次會議也邀請台灣最大醫藥材物流公司裕利醫藥台灣,以及台灣目前營收規模最大的製藥公司──美時製藥,與在場醫院方討論未來合作減碳的可能方案。裕利醫藥台灣總裁周志鴻點出:「醫院自己可以把範疇一、二碳排做好控管,但最後還是需要範疇三,也就是供應鏈的廠商。」
因此,作為台灣醫療院所的重要合作方,裕利醫藥台灣也提供醫藥材運輸許多具體可行的減碳方案。像是採用替代保麗龍的eZ Cooler包材,60小時不間斷維持低溫,還可重複再利用;規劃引進符合Euro 6法規的車隊,希望減少運送醫藥材的碳排,並尋找電動車能安全運送藥品的解方。
周志鴻會中也提出AI配送安排的構想,希望未來能與醫院共享庫存資訊系統,當系統發現醫藥材缺貨,便可統一性與周邊醫療院所配送進行整合規劃,達成最低碳排量和高效率運送。
裕利醫藥台灣分享,目前已與14家醫院完成事前送貨通知系統的建置,未來將有效提升醫藥材訂購作業的效率。(裕利醫藥台灣提供)
除了使用環保的長效恆溫包材取代保麗龍外,裕利醫藥未來還計劃引入物流箱,以減少一般藥材運送中的耗材使用。(裕利醫藥台灣提供)
健康台灣,永續醫療
在COP28提出健康日前,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便早已在台灣推動「永續醫療」,在短短不到兩年內,與89間醫院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讓台灣順利接軌國際。簡又新透露:「我們也沒想到會這麼順利、成功。」但同時,他也表示這還只是開始。
達到淨零,是醫療院所現今的挑戰,也僅是永續醫療長路上的第一階段。「永續醫療」在節能減碳的同時,也要維持既有的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三者不能偏廢。台灣的全民健保提供民眾所需基本必要的醫療保障,醫院執行淨零減碳,主管機關在執行層面提供法律依據,才能為「永續」的推進帶來助益。
總統賴清德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首次開會時明確指出:「健康台灣是我們的目標。」不論是影響平均餘命的慢性疾病、未知的跨國傳染病,或是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挑戰,「台灣都必須積極面對。」因此,不論是癌症新藥基金規劃、大家醫計畫等13項重要行動,或是預計投入的607億元預算,便是希望打造更好的「永續醫療」。
「所以我們叫這個是轉型的世代,是整個世界的轉型。」簡又新說,「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後,我們就要進入負碳階段。」未來,世界的挑戰將會更為嚴峻。
台灣各家醫療院所正積極與全球接軌,響應永續理念,致力達成淨零目標。圖為2023年12月,衛福部桃園醫院在慶祝44週年院慶活動中,簽署永續倡議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