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生命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個體,讓每位進入校園的孩子都能變得比原來更好;那惠文高中新聞社的指導老師蔡淇華,就是透過校刊來實踐他對教育的期待。
自2002年創辦新聞社,蔡淇華一路見證學生的成長。原本以校史紀錄為主的《惠聲惠影》就是在某屆學生的提議下,將各班自由發揮的專欄取消,改為由社員企劃全刊內容,使刊物更具有整體感。報導主題也從蔡淇華訂定,漸漸由學生主導,陸續做出探討空汙問題的〈迷霧時代〉;〈十年鎏光〉捕捉香港居住正義、方言流逝的光影等。全刊160頁的內容紮實而深刻,例如最新一期的〈分;號〉,以憂鬱情緒為主題,參考董氏基金會所設計的相關問卷,透過網路及校內隨機發放,調查國高中生的憂鬱傾向,並專訪諮商心理師、走出憂鬱症的藝人Lu Lu、療癒系作家肆一等。版面設計也十分切題,底色從黑到灰再到白,象徵從情緒幽谷迎向黎明曙光。
經由歷屆社員一點一滴的調整,如今的《惠聲惠影》,連封面都特地組成封扉小組,由負責攝影的同學擔任企劃,向全校徵選模特兒,並依主題發想拍攝情境。例如〈迷霧時代〉,就是兩個同學戴著防毒面具,站在灰濛濛的城市裡。再加上許多公眾人物的採訪報導,如果不是封面的學生照片點出校刊的象徵,《惠聲惠影》十足有商業雜誌的味道。
跟多數的校刊社一樣,惠文新聞社製作刊物的技巧都是學長姐帶學弟妹,在實務中一點一滴累積經驗。但其他學校的校刊多為一年一本,《惠聲惠影》則是半年一刊。翻閱各期《惠聲惠影》,會發現同屆社員的上學期作品總是略顯青澀,蔡淇華將之比喻為練習本,讓學生自己摸索,「任何東西只做一次不會內化成為能力。」是蔡淇華的堅持。他相信做校刊不只增加文字能力,其他如膽識、行銷、時間管理、溝通技巧等,這些帶著走的能力也能在一篇篇稿件的磨練中習得。
例如原本寡言有點抑鬱的孩子,經過校刊社兩年的洗禮,現在能對著學弟妹講課,言談間也多了自信笑容。又或是蔡淇華鼓勵有憂鬱症的孩子用文字創作,將內心的苦楚化為靈感,讓他們的作品在校刊裡刊出,甚至獲得中台灣聯合文學獎的肯定。看著孩子變好帶給蔡淇華莫大的快樂,曾出版多本教育書籍的蔡淇華認為,做校刊能近身觀察孩子的想法,也讓他跟著時代的脈動,「學生就是我的田野。」他笑說,自己要帶新聞社帶到不能動為止。
惠文高中新聞社透過報導、連署,挽救惠來遺址被拆除的 命運,展現年輕人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