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樣子
「大家常認為歐式或日式的街景是優雅的,值得學習;但是我們又不是他們。」李明璁說地義正辭嚴。有人認為台灣的街景招牌需要大力整治,或藉由政府之力來輔導,但他認為,若不是從在地自己長出來的東西,都是危險的。「這本來就是要從美學教育、美感經驗、大眾對美的認知去著手,要花很多時間的。」
而且「台灣也不用抄近路」,當社會上有更多人來討論,有更多街頭走讀的導覽,帶領大家去「看見」、「討論」,慢慢地新陳代謝,就會找到自己的樣子。
其實,近年來,些許商家的招牌設計已悄悄地改變了街區的風貌,你是否已有發現?不再以搶鋒頭為目的,而是思考自己想變成的樣子。
已近百年的陳彫刻處,面臨產業蕭條,陳文才一身的手藝卻沒有伸展的舞台,他一度想退休,收了店舖。陳希彥也說:「匾額是從我小時候就一直接觸的東西,我們一直想要從匾額招牌做轉型,但是一直想不出來該怎麼轉型?」直到透過美好關係團隊的引薦,陳彫刻處開始跨域與業界設計師合作,為許多設計師工作室或新創品牌刻製招牌,如究方社、光屋工藝、青鳥書店、勇氣雜貨商行等,揉和設計與工藝,這些木刻的招牌成為街上別緻的風景。
每一塊招牌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像鹿港的「喜悅餅行」,字體是父親親手書寫,把家族傳承的心願刻進招牌裡。台南的「無名米糕」,舊款的鐵皮招牌因為年代久遠不堪用了,找了陳彫刻處復刻新版,保留舊式的字體、排版及特色,讓老店的味道延續。台中去年新開幕的咖啡店「1035 collab」,是1910年代的老屋改建而成,品牌源自日治時期的電話番號,陳文才彫刻1035的手勢成了建築的門面,十足吸睛。
「你好紋身」是陳文才再次提筆揮毫,以立體文字招牌的形式再現昔日的招牌風景。台北寧夏夜市的「圓環邊蚵仔煎」,是獲米其林餐盤推薦的台灣街頭小吃,老商家委請設計師設計,交由陳彫刻處手工製作,以浮彫技法刻製,刷舊飛白的方式透露歲月感,招牌上的蚵仔顯得鮮嫩好吃,是台灣小吃與傳統工藝的美好加乘。
從都市計畫到工匠技藝,招牌能論及的層面,既深且廣,難僅用千字言說,「沒有多元文化,就沒有有趣的招牌。」李明璁的這句話,就當作此回的暫結語吧!
陳彫刻處的手刻招牌揉合了設計與工藝,成為街上的美麗風景。(陳彫刻處提供)
台灣的街景招牌,逐漸找到自己的樣子。圖為台中老屋改建的咖啡店「1035 collab」的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