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種下改變世界的希望
甘玲華透露,其實每場遠渡一萬多公里的跨國工作坊,課程內容規劃、人力調節等皆由學生負責,雖然辛苦,卻能獲得他們難以想像的寶貴經驗。來台灣第四年的Abel,不論是生物炭工作坊、Care計畫、鑰匙孔花園等計畫,他都認真把握在台灣實作的機會,更會思考如何將這些專案落地家鄉,尤其是為永續農耕提供解方。
Abel解釋,蒲隆地90%的居民以務農維生,但長年使用化學農業,造成農地逐漸無法豐收,為此他特別將生物炭技術帶回家鄉,希望能幫助家鄉的農夫習得兼具環境保護與民生經濟的農法。
鑰匙孔花園是他的努力目標之一。這種外型如鑰匙孔的農田,不僅施工成本低廉,還能以最少的勞力、水資源和肥料進行耕作,即使在非洲惡劣的環境中也能實現年年豐收。Abel認為,這種在台灣多數用於園藝的設施,「在我的家鄉,還能幫助減少政府處理垃圾的成本。」因此,他在學習技術後,便興奮地在一次回非洲的移地實習期間,半夜帶著堂弟完成了家鄉的第一座鑰匙孔花園。
此外,他也以在台灣生活的日常觀察,決定在家鄉發起健康站計畫。Abel嘗試向地方政府提案,透過課程教導民眾基本醫學健康常識、使用檢測儀器,以幫助當地人能更快速察覺疾病、就醫,特別是蒲隆地流行的瘧疾,「很多寶寶過世,是因為人們不清楚發燒是最典型的症狀,未能及早帶小朋友看醫生。」
在台灣學習並落實USR計畫,讓來自非洲的他們了解,永續不僅是口號,是能讓家鄉變得更好的解方,也在台灣引發蝴蝶效應,甘玲華分享,「有台灣學生們聽到他們的故事,更堅定了自己想走的路。」名為希望的種子,仍在持續種下。
在台灣習以為常的事物,來到非洲大陸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新契機,展現「台灣經驗、非洲實踐」的精神。圖為長榮大學IPSD學生於坦尚尼亞基戈馬地區進行水質檢測教學。(長榮大學提供)
將在台灣學習到的永續解方帶回家鄉,讓來自非洲的學生實現為國家盡一份心力的夢想。圖為2022年長榮大學IPSD學生前往坦尚尼亞舉行工作坊。(長榮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