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藝師彭春林的編織路
魯凱族的織繡,傳統上屬於女性專職,刺繡更是經典的技藝,在早期的打獵社會,傳說魯凱男子碰觸刺繡、編織等女紅就獵不到獵物,但魯凱族藝師彭春林,也是跨越歷史和性別鴻溝,致力保存族群織繡藝術的關鍵人物。
在屏東縣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部落,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展示的作品,融入魯凱族象徵的蝴蝶、手紋的布包、抱枕、服飾等,令人驚豔。
彭春林原本聽從父親建議就讀獸醫科系,在牧場、獸醫院工作卻始終覺得格格不入,他的摯友建議他尋找初心,於是他從魯凱族文化開始探索,先是學陶藝、繪畫、雕刻,最後鍾情於染織。
就像許多小孩有著一條分不開的「小被被」一樣,兒時的彭春林,睡前總是撫著奶奶的裙襬才能入睡,「那個布料,就是棉麻,長大後我才知道,其實我很喜歡織布。」
彭春林的母親早逝,他由奶奶、魯凱族國寶級編織高手彭玉梅帶大,姑母也是刺繡能手,他耳濡目染,對織繡有著濃厚的興趣。
因緣際會,彭春林將魯凱族傳統的十字繡運用在髮夾圖飾,在擺地攤時遇到「伯樂」建議他參加工藝競賽,從此開啟他的織繡創作生涯。
參加工藝競賽屢獲獎的彭春林,進入輔大織品服裝學系進修織品技藝,成為原住民族織染繡工藝種子教師,當時他也是班上唯一的男士。他說,設計類的授課教師多為男士,「他們(老師)跟我說天賦重於性別,我的腦袋才開竅,性別在工作上的障礙才逐漸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