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南島子民的拍刺文化
南島語族分布的幅員遼闊,但一見到彼此身上的拍刺,立即就能產生情誼。宋海華的好友,清大人類系助理教授林浩立分享,他之前在台大與紐西蘭學校合作開設的課程,曾經有幾位當地的毛利人學生來台交流。當他們聽見林浩立在課堂上介紹排灣族的拍刺文化,便興起與宋海華見面的念頭。當這群學生走進宋海華的工作室,彷彿見到老朋友,彼此擁抱、討論身上的紋身,不像是首次碰面的陌生人。
林浩立認為拍刺的起源,也許跟南島語族早期製作陶罐的傳統有關,過程中都會使用拍打棒敲擊,而且一些出土陶罐上的圖紋與拍刺常用的圖案是相似的。「拍打的動作,可以說是南島語系顯著的身體記憶。」他分析。
專研斐濟田野,同時關注南島紋身文化的林浩立,在宋海華與他的大溪地徒弟合力下,於手臂刺下斐濟的傳統圖騰。「不是原住民也可以接受拍刺,但只能用創作的圖案,不能有部落的元素,如蛇紋。」宋海華解釋,他也提到其師傅Keone Nunes前陣子才為電影《水行俠》的男主角進行拍刺,在頭部一側刺下圖騰。
來自馬紹爾群島的柯雷娜,透過她的分享,其家族也更認識這門消失的技藝。她的姊姊,馬紹爾群島的外交暨貿易部長Kitlang Kabua表示,非常樂見有繪畫天賦的妹妹,能有機會與排灣族的紋身師宋海華學習,因為拍刺對馬紹爾群島而言,是相當珍貴的文化。透過柯雷娜的分享,她的家族也更認識拍刺的意涵,像是特定家人可以用的圖紋、哪些身體部位可以紋身。更重要的是,紋身像是一把了解過去的鑰匙,開啟了他們對祖先更多的認識。
「學習拍刺讓我了解南島文化。」柯雷娜表示,拍刺使她了解南島語族的歷史、太平洋島嶼的連結。透過宋海華,她也有機會與夏威夷紋身大師Keone Nunes見面,談談各自家鄉的航海文化。
三人的巧妙連結,形成拍刺文化的傳承。2019年,在高雄的國際紋身博覽會,宋海華擔任Keone Nunes的助手,後來2022年,改由柯雷娜協助宋海華拍刺。他們的好友林浩立也曾共同參展,這些看在他眼裡,都是超越學術研究,難得觀察到的珍貴畫面。他認為想了解南島文化並不難,從一個人身上拍刺的圖紋,就可以開啟話題,進入對太平洋島嶼的探索。
清大人類系助理教授林浩立,其右手的紋身由宋海華完成,是斐濟的傳統圖騰。
宋海華造訪許多太平洋國家,交流拍刺的技藝。(宋海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