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食器都取自大自然
以接近1:1的比例,Ibu將小米與水一起下鍋,開始煮小米飯,一邊聊起參與慢食是從產地餐桌計畫開始;一直以來工作坊主力推廣小米體驗,帶遊客認識小米文化,設計小米餐桌,「剛好就很適合,因為我們家本來就是在做產地到餐桌。」自然而然的加入了慢食運動的行列,這主題對Ibu來說一點都不難。
等鍋裡的水稍微收乾後,要用攪拌棒不時的翻動,煮小米飯是Ibu跟媽媽學的,「動作是先拍再轉,拍是為了讓小米黏稠,變成糊狀。要很有力,有點像在搗小米,吃起來才會像麻糬的口感。」小米飯被設計成產地餐桌的套餐,配上花生粉、五花肉,還有媽媽拿手的醃菜,在慢食節中端出,成為人氣料理。
響應慢食節不使用一次性餐具,Ibu說這也很容易呀!部落早期在作低碳旅遊時,就常用月桃葉當食器。她示範取過一片月桃葉,像要包粽子一般彎折,再用牙籤固定,盛裝小米粥的食器就完成。她笑稱:「慢食節要出餐,不辛苦,是找葉子比較辛苦;找完葉子,還要清洗、折葉子,大家都說慢食節來了,這個地區的葉子都空了。」
餐桌上的裝飾也不假他人,Ibu在家庭菜園中種植著各種可食的花草和蔬果,依著季節布置上桌。她順手摘下薑黃的花,吃來脆脆的,適合作生菜沙拉;金銀花和茉莉則是夏天的花,採來點綴餐桌風景,「這片土地就是我的菜市場,如果離開這片土地,我就不會做餐了,因為我的食材都在這裡。」
玉米的品種種回來,可以跟媽媽學做玉米飯,傳統的滋味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