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下的質樸早餐
蘿蔔是冬季的物產,在尚未有高冷蔬菜的時代,蘿蔔糕是年節才有的滋味。在夏天或平常日子想吃米食點心,則有王浩一口中像是蘿蔔糕雙胞胎的白粿。純粹使用在來米漿蒸炊,食用方式跟蘿蔔糕一樣,切塊香煎,把外皮煎的些微酥焦,內裡仍舊軟嫩有彈性,然後再沾上地方小鎮各具特色的醬料,就成了台語所稱的「煎粿」。更甚者,則將白粿的米漿加上肉燥,做成具有豬油香氣的肉燥粿;或是將蘿蔔用芋頭取代,做成芋頭糕,這些一道道做法相似,但滋味卻各有千秋的在來米食,只要走一趟中南部的傳統市場,定能在粿舖裡找到。
而近代耕種技術的進步、品種改良,夏天也能有蘿蔔可吃,如今台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蘿蔔糕。在雲林斗六就有間傳承兩代,連在來米都自己種的阿牛菜頭粿。每日天一亮,大樹下的煎台就滋滋作響,一塊塊蘿蔔糕被老闆賴國正煎得金黃,老闆娘謝佩君則在一旁盛醬、包裝。「老闆我要赤(台語:煎得焦酥)一點、加辣。」面對客人的要求,賴國正總是貼心的客製化。酥香的蘿蔔糕沾上自製米醬,再配上豬血湯或味噌綜合湯等,就是一份讓人活力十足的早餐。
為了供應早餐,賴國正每天清晨三點半就起床,除了擺攤開店的準備,也要處理炊蒸蘿蔔糕的前置作業,必須先將蘿蔔削皮刨絲、打好米漿,才能在11點收攤回來,接著蒸炊一個下午,在傍晚完成蘿蔔糕製作,接著放涼一夜,讓蘿蔔糕自然風乾,隔天一早才可食用。
堅持選用本土產的蘿蔔,賴正國笑說,蘿蔔越辛辣越有味道,水煮去掉菜腥味後,就會轉甜。阿牛菜頭粿也堅持自己種米來製粿,每天一早巡田水的老闆媽媽賴曾梅葉說,自己種的才知道品質好壞。除了純米製作蘿蔔糕,貫徹「頂真」的態度,連米醬也純米製作不加任何粉類,難怪吃起來米香氣十足。
今年已快80歲的賴曾梅葉秀出手上深深淺淺的疤痕,分享早年炊菜頭粿都是燒柴,劈柴時曾不慎被電鋸弄傷,笑說現在用瓦斯真的方便多了。看著賴曾梅葉縫合後有點變形的手指,讓她像個光榮的戰士,用那雙手守著台灣傳統的味道。
賴曾梅葉學習蘿蔔糕的歷程,就像是同輩婦女的共同縮影。年節必備的菜頭粿,是早期許多婦女必會的手藝,她也不例外,從父親那學會蘿蔔糕的製作,出嫁後,每逢年節便張羅一大家子的年節食品。父親教了基本做法,剩下的水分、比例、火候拿捏就得靠自己逐步嘗試,累積經驗。為了養活一大家子,賴曾梅葉和先生兩人在街邊賣起了蘿蔔糕,她笑說,第一天僅賣出360元,剩下的菜頭粿,只好帶回家招呼左鄰右舍來捧場。可是好手藝終究會累積口碑,現在的阿牛菜頭粿早已成了在地人天天報到、離家遊子返鄉必吃的家鄉味。
大樹下煎台滋滋作響,阿牛菜頭粿是令人念念不忘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