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老屋文化自覺
在台南,這類的建築特別多,並不是因為城市發展得早,而是面臨快速開發的衝擊相對較少,但情況並不會一直維持這樣,任何城市都必須面臨新的發展與建設。
一群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與歷史學系的教授們發現,台南擁有眾多老空間文化資產,但是建築系的學生們研究歷史建築物保存,卻得大費周章跑到日本、歐洲等其他國家才能夠找得到實際案例,十分可惜。
為此,這群學者開始思考該如何以民間的力量來守護歷史建築,也希望為台南老房子的保存、利用與教育意義盡一份心力,於是成立了「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在他們的推廣之下,老屋價值在台南逐漸受到民眾的重視。
民間自發性的老屋再利用風潮,在八、九年間延燒全台,為老城保留相當多可玩味的記憶空間,甚至帶動觀光熱潮。
基金會也自2006年起辦理 「老屋欣力獎」,踏察府城大街小巷,尋找優質的老屋案例,推介給社會,藉此引起共鳴。
只可惜伴隨著近幾年台灣觀光的快速發展,當初發起老屋保存的文化自覺精神,卻已經悄悄變了調。
「歷史環境與老房子的保存,最核心的價值應該是『人』,缺乏以人為主體的保存,就像失去靈魂的空洞軀殼。」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說出了這個目前令人憂心的現象。他認為在整建利用的過程中,如果只做為功利性的用途,只注重觀光的發展,加速促成投資或商業的行為,反而會造成原本街道風貌的消失,對居住生活產生影響,如果不加以控制,將形成生活文化上的反噬,甚至加速城市文化的消失。
老城市是文化的本體,保存原始街區生活,是世界上所有城市進步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