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祭的虔敬
想一探基隆的魔幻氛圍,我們邀請基隆在地的導覽團隊「雨都漫步」帶路。從小在基隆長大的蘇筱嵐,到各地見識轉轉後,2015年回家成立「雨都漫步」團隊,帶基隆人更親近家鄉,也導覽外國朋友認識基隆,2023年團隊更出版了《雨都漫步:跟著雨傘人回家旅行》一書。
「在台灣許多地方,年度最大的節慶可能是媽祖生日或者過年;但對基隆人來說,最看重的是中元祭。」蘇筱嵐說。回望基隆發展的歷史,港口是移民匯聚之地,從河路來的,從陸路來的,匯集了各方好漢。但早年為了爭奪資源,漳泉械鬥死傷慘重,1850年代由地方仕紳出面,邀集兩派人馬在慶安宮講和,協議以姓氏組織輪流辦理中元祭來普度好兄弟(孤魂野鬼),也象徵來自不同原鄉移民間的共存,是謂基隆中元祭的起源。
說到不平靜,基隆是清法戰爭的戰場,二戰期間基隆港是美軍轟炸的主要目標;再加上本身產業的發展,早期的煤礦和漁業,都是風險性高的產業,團隊訪談了許多在地耆老,「基隆人求的就是平安,認為離開的先人可以帶來平安,最後就寄託到好兄弟身上,因之特別重視中元祭。」蘇筱嵐說。
因此每年七月,鬼門開啟,亡魂來陽間「放暑假」,居民會以豐盛的供品與紙錢來普度祭祀好兄弟們。蘇筱嵐描述,走在七月的基隆市區,到處充滿燒金紙的氣味,煙霧繚繞,各家有自己的普度,街區還有街普,參與程度可說是家家戶戶;街區掛滿燈籠,河面上也會擺上蓮花燈;位在中正公園的主普壇,亮起燈後,在漆黑的夜晚,燈光絢爛、光彩奪目,像進入異世界一般,十足魔幻。
蘇筱嵐說:「基隆中元祭的儀式分得很細,且各有其寓意,豎起的燈篙,是發請帖請陸地的好兄弟來吃普度。海上的請帖則藉由水燈送出,這些儀式基隆人都做得很周到。」
旅人若是循著《魔法阿媽》中描繪的望海巷放水燈的場景,走訪一回基隆中元祭,肯定能認識更多台灣民俗信仰、人鬼分際的互動關係。
主普壇亮起的絢爛燈光,讓七月的基隆瀰漫著一股魔幻氛圍。
放水燈是海上的請帖,發給好兄弟們,恭請他們上岸來享用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