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鳥瞰古地圖‧行旅台灣

鳥瞰古地圖‧行旅台灣

文‧劉依潔

2016 9月

日本繪師金子常光在1930年代為台灣全島畫下的《臺灣鳥瞰圖》,讓人一窺台灣的過往。(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智慧通訊年代,從一地前往一地,旅人打開電子地圖確認方位、規畫路徑、瀏覽街景並預測抵達時間。然而,如果打開的是一張古地圖,便如同開啟一扇時光之門,讓人回返曾經,想起一個又一個悠遠綿長的故事。

「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設在基隆舊火車站大廳,展示著日據時期吉田初三郎、金子常光師徒繪製的基隆、台北、高雄、花蓮、阿里山等20幅鳥瞰古地圖,以及台灣八景圖。這些細膩的圖景與有情的說解文字充滿魅力,多看幾眼仿若便能穿越古今。

古地圖上一個個地名、物產、山脈水流、觀光名勝、古蹟遺址與歷史事件,再現昔時風物情調,讓人體察先人生活,也看見舊日台灣的光華。穿越過往今昔,明白了立命安身之處,進而放眼八方未來。

葡萄牙人說了第一句「福爾摩沙」之後,基隆便在船隻、旅人的往返與時序交替之間,逐漸積累出自身的文化、歷史,因而比其他城市擁有更鮮明的港口特質及行旅色彩。基隆市長林右昌為了讓土地、歷史與人的連結更加緊密,邀集文化局長彭俊亨和文化工作者張振豐、張志遠等人,著眼基隆的「行旅」特色,設定「古地圖」為推展主題,並在「整個城市都是美術館」的理念下,利用舊火車站做為展示地點,舉辦「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期盼民眾親近、再認識基隆的古往今昔。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古地圖特展,親見精湛畫藝

展覽設在舊火車站一隅,行人旅者前往轉運站總是經過而忽略的地方;不過,急忙的步履現在不知不覺會停下來,先被腳下超級大幅的台灣古地圖攫住目光,再被周圍的鳥瞰地圖吸引。「古地圖本身就有股魔力,讓你一靠近便不想離開。」策展人張振豐說。

走進基隆舊火車站的展場,台灣八景圖由上方一幅幅垂懸而下,20幅古地圖綿延牆面,《臺灣鳥瞰圖》鋪列在地板上,每張圖好像喁喁說著一個怎麼也說不完的故事。

這些鳥瞰古地圖出自日本畫家吉田初三郎、金子常光師徒數人之手,完成在1933~1935年間。1930年代初期,他們應日本總督府舉辦「始政四十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的邀請走訪台灣,籌劃、描繪出《臺灣鳥瞰圖》、《基隆市大觀》、《臺北州大觀》、《淡水郡要覽》、《臺中市要覽》、《新高山岳與日月潭》、《恆春要覽》、《花蓮港廳大觀》和《觀光之花蓮港》等數十幅地圖來呈現台灣島的地形地貌與風情景物。

吉田師徒融合西洋透視原理與傳統日本浮世繪畫法,繪製出色彩豐富的「鳥瞰圖」。「和現今通行的地圖有很大不同」,張振豐解釋,「『鳥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空拍』。『鳥瞰圖』類似鳥類自空中俯看而得名,視點往往是想像出來的一個點,並非用來測量距離、顯示地形的等比例製圖。」不可諱言,這批鳥瞰圖是當時日本向世界展示殖民台灣成果的一部分,繪製時不免特意放大某些主題,更細細標示地名、山川、物產、航線、觀光景點、交通工具、古蹟遺址與歷史事件,記錄人文、經濟情狀。

以展場地面鋪設的《臺灣鳥瞰圖》來說,金子常光將台灣島橫列海上,視角放在台灣西海岸上空,向下俯視全島。從左至右,註明著大屯山、插天山、大霸尖山、桃山、新高山、大石公山、卑南主山、月光山等大小山脈,以及淡水河、大肚溪、濁水溪、花蓮溪等每條水流,山巒之間可見蘭陽平原、花東縱谷和西部平原。圖上一個個圓圈表示該地的魚、茶、檜、米、麻、鹽、甘蔗、文石、珊瑚等農漁林物產,冷泉、溫泉更是清楚標記,從北投、金山、員山、蘇澳、彰化、關子嶺、東埔、瑞穗、知本到四重溪等各處無一漏失。盤繞山區平原的粗紅線條是官設鐵路,台灣島附近海面散布的龜山島、火燒島、紅頭嶼(今蘭嶼)、小紅頭嶼(今小蘭嶼)、澎湖、望安等小島也一座座詳加摹記,太平洋、台灣海峽上畫有航線與海浬,地圖最上方標記了日本本土,最下方則標示出中國海岸,整幅地圖含納許多訊息,喋喋訴說歷史長河裡的一刻。

為了營造身歷其境的氛圍,張振豐特別設計《臺灣鳥瞰圖》與各區域鳥瞰圖、台灣八景相互對應的展覽方式。觀展時,站在放大古地圖的地板上,無論從島嶼右方還是島嶼左端起始,隨著步伐邁動,彷彿一步步踏入立體空間;若自富貴角啟行,牆面相應《基隆市大觀》,上方懸落「基隆旭丘」風景;行至台北,側牆的圖是《淡水郡要覽》、《臺北州大觀》,上方懸掛「淡水」風景;再幾步到台中,側牆是《臺中市要覽》,上方飄揚「八仙山」……如此環繞島嶼,名勝風物盡納眼底,每一步都值得放慢速度,給眼睛和記憶多一些時間。

展場裡幾位老人家駐足《淡水郡要覽》古地圖前比畫,「我小時候走過這地區,這裡種許多西瓜」、「有啦有啦,我嘛有看過,我嘛有記得。」你一言我一語,時間好像一下子退回從前,彼此仍是年幼的孩子,而手指所及之處,昔日風土人情一幕幕重現眼前。一旁的張振豐不禁緩緩說道:「這些古地圖帶有濃厚的藝術成分,能夠讓人追尋先民們的故事,印證從前的生活。」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珍視古地圖,催生特展

而無論哪一個時代,總有人默默關懷台灣,蒐集、留存與這座島嶼有關的事物,「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便是這樣的一個組織。2005年,一群珍視、醉心蒐羅古地圖的朋友,因為相同的興趣和目標集結為協會,此回「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展品即出於協會成員。

協會理事長張志遠特別感謝「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楊蓮福、「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社長陳遠建,以及「南天書局」總經理魏德文三人大力協助並提供藏品。他強調,這幾位收藏家熱情熱心,為保存古地圖不遺餘力,不僅留存日據時期的地圖出版品,更在拍賣會裡搶下珍稀的古地圖原件,展現對這片土地的心意。

張志遠本人正好是「台灣八景」明信片的提供者,他說,原件為印有吉田初三郎畫作「台灣八景」的明信片,一組8張,乃先前透過友人輾轉自日本購得。他進一步指出,八景指的是台灣八大景色,分別是日據時期「基隆旭丘(今正濱國中與三軍總醫院基隆院區所在山丘)」、「臺北淡水」、「臺中八仙山」、「南投日月潭」、「嘉義阿里山」、「高雄壽山」、「屏東鵝鑾鼻」和「花蓮太魯閣峽谷」,張振豐接著說明,「早在康熙年間,台灣就有八景,然因開發進程不一,取景多集中台南,所以日據時期,《臺灣日日新報》舉行新八景票選活動,由讀者選出新的山水名勝,也就是吉田初三郎畫的這8個地點。」

談到最喜愛的古地圖,張志遠指著《觀光之花蓮港》說,「當然是這幅!」他雙眼發亮,語氣裡有掩藏不住的熱烈激動,「這幅的視角由東岸向西岸俯看,在台灣古地圖裡非常少見!地圖裡頭色彩飽滿,有起伏的綠色山巒、湛藍的海洋、黃色的土地,還有曲折的海岸線,畫面非常美。」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湧現基隆想像

出身基隆的張振豐則最愛《基隆市大觀》,他對此處的一景一物都有興趣,也都熟悉,特別是港口、碼頭。張振豐看著古地圖上以基隆為起點一條條弧形的航線表示,「旅人從一地出發,可以選擇飛機、火車、汽車,但對當時的基隆人來說,搭船是最方便的。」他繼續說,「站在這幅地圖前,心中便湧起無窮想像,當時的旅人懷抱什麼樣的夢想啟航呢?」

當時的夢想究竟遺落或實現?沒有人知道;不過,基隆是台灣向世界出發的港口,也是收帆靠岸的港灣,自古而然。今年,基隆建港130年,「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設展在基隆,意義深遠。市長林右昌指出,基隆是台灣的「國門」,歷史裡有好長一段時間,各國士兵、船員、旅人都從這裡上岸,他們對台灣的種種印象也都源自於此,這座城市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場景與風貌,古地圖在此能與時空相互呼應,展現更深刻的文化意涵。

穿越基隆舊火車站抵達新站的數十步之間,20幅鳥瞰古地圖和台灣八處美景圖帶領人們穿越時空回到81年前;凝視前人走過的巷弄街道、穿越的山脈水流,領略昔日的風光、想像前人的生活故事,同時也體會到畫家對台灣地景的詮釋與情感。展開古地圖,看見昔時台灣,以及韶光經過的痕跡。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

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理事王道方(右三)導覽展場,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理事長張志遠(右一)、 基隆市長林右昌(右二)、基隆市文化局長彭俊亨(左二)一同出席觀展。(張振豐提供)

基隆市長林右昌就著古地圖解釋,期待重現基隆港的往日風華。(莊坤儒攝)

今年適逢基隆建港130年,《基隆市大觀》古地圖讓人親見基隆作為北台灣首要航運樞紐的壯闊。(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