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圖特展,親見精湛畫藝
展覽設在舊火車站一隅,行人旅者前往轉運站總是經過而忽略的地方;不過,急忙的步履現在不知不覺會停下來,先被腳下超級大幅的台灣古地圖攫住目光,再被周圍的鳥瞰地圖吸引。「古地圖本身就有股魔力,讓你一靠近便不想離開。」策展人張振豐說。
走進基隆舊火車站的展場,台灣八景圖由上方一幅幅垂懸而下,20幅古地圖綿延牆面,《臺灣鳥瞰圖》鋪列在地板上,每張圖好像喁喁說著一個怎麼也說不完的故事。
這些鳥瞰古地圖出自日本畫家吉田初三郎、金子常光師徒數人之手,完成在1933~1935年間。1930年代初期,他們應日本總督府舉辦「始政四十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的邀請走訪台灣,籌劃、描繪出《臺灣鳥瞰圖》、《基隆市大觀》、《臺北州大觀》、《淡水郡要覽》、《臺中市要覽》、《新高山岳與日月潭》、《恆春要覽》、《花蓮港廳大觀》和《觀光之花蓮港》等數十幅地圖來呈現台灣島的地形地貌與風情景物。
吉田師徒融合西洋透視原理與傳統日本浮世繪畫法,繪製出色彩豐富的「鳥瞰圖」。「和現今通行的地圖有很大不同」,張振豐解釋,「『鳥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空拍』。『鳥瞰圖』類似鳥類自空中俯看而得名,視點往往是想像出來的一個點,並非用來測量距離、顯示地形的等比例製圖。」不可諱言,這批鳥瞰圖是當時日本向世界展示殖民台灣成果的一部分,繪製時不免特意放大某些主題,更細細標示地名、山川、物產、航線、觀光景點、交通工具、古蹟遺址與歷史事件,記錄人文、經濟情狀。
以展場地面鋪設的《臺灣鳥瞰圖》來說,金子常光將台灣島橫列海上,視角放在台灣西海岸上空,向下俯視全島。從左至右,註明著大屯山、插天山、大霸尖山、桃山、新高山、大石公山、卑南主山、月光山等大小山脈,以及淡水河、大肚溪、濁水溪、花蓮溪等每條水流,山巒之間可見蘭陽平原、花東縱谷和西部平原。圖上一個個圓圈表示該地的魚、茶、檜、米、麻、鹽、甘蔗、文石、珊瑚等農漁林物產,冷泉、溫泉更是清楚標記,從北投、金山、員山、蘇澳、彰化、關子嶺、東埔、瑞穗、知本到四重溪等各處無一漏失。盤繞山區平原的粗紅線條是官設鐵路,台灣島附近海面散布的龜山島、火燒島、紅頭嶼(今蘭嶼)、小紅頭嶼(今小蘭嶼)、澎湖、望安等小島也一座座詳加摹記,太平洋、台灣海峽上畫有航線與海浬,地圖最上方標記了日本本土,最下方則標示出中國海岸,整幅地圖含納許多訊息,喋喋訴說歷史長河裡的一刻。
為了營造身歷其境的氛圍,張振豐特別設計《臺灣鳥瞰圖》與各區域鳥瞰圖、台灣八景相互對應的展覽方式。觀展時,站在放大古地圖的地板上,無論從島嶼右方還是島嶼左端起始,隨著步伐邁動,彷彿一步步踏入立體空間;若自富貴角啟行,牆面相應《基隆市大觀》,上方懸落「基隆旭丘」風景;行至台北,側牆的圖是《淡水郡要覽》、《臺北州大觀》,上方懸掛「淡水」風景;再幾步到台中,側牆是《臺中市要覽》,上方飄揚「八仙山」……如此環繞島嶼,名勝風物盡納眼底,每一步都值得放慢速度,給眼睛和記憶多一些時間。
展場裡幾位老人家駐足《淡水郡要覽》古地圖前比畫,「我小時候走過這地區,這裡種許多西瓜」、「有啦有啦,我嘛有看過,我嘛有記得。」你一言我一語,時間好像一下子退回從前,彼此仍是年幼的孩子,而手指所及之處,昔日風土人情一幕幕重現眼前。一旁的張振豐不禁緩緩說道:「這些古地圖帶有濃厚的藝術成分,能夠讓人追尋先民們的故事,印證從前的生活。」
文史工作者張振豐利用基隆舊火車站一隅策畫「跨越時空的城市之旅──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提供)